体验|体验不好是“等死”,太好是“生不如死”


体验|体验不好是“等死”,太好是“生不如死”


最初接触体验升级,完全是因为团队暴露出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其他业务模块了。当时公司是通过代理商来销售产品的。所以售后维修,也同样通过代理商处理。批量回收,寄回总部。虽然公司是轻松了,可客户体验却并不理想。


1、代理商吃力。代理商也属于我们客户的范畴。要从小渠道累积维修件,然后出运费,返回总部维修,维修好后,还要再分好批次,返给终端消费者。出钱出力不说,还不一定有好的满意度。


2、客户望眼欲穿。维修周期太长。从门店到代理商,囤积一段时间,返回总部维修。再寄回,分批次,到门店,通知消费者取件。这过程可能长达1-2个月。


经常是维修好后,使用的季节也过去了。客户心里的苦,可想而知。


所以,渠道要打通,从转接变成直达!


我的设计是:客户直接寄回总部,跳过中间商环节。来回运费各出一半,维修周期缩短到一周。代理商高呼万岁,客户感觉很爽,我们客服虽然繁忙,但是把客户资料和维修数据,牢牢的掌握到了自己的手里。


总的来说是:一举三得。


但是这个亮眼的成绩,还没维持一年,客户的胃口刁了。不再满足于人工报修,希望能自助,一键完成。所以我也在不断升级的路上,没有了回头路。


回到主题,为什么我认为:体验不好是“等死”,太好是“生不如死”呢?

1、消费者在变。

从纯理性,到理性+感性的过渡。


产品越来越多,琳琅满目,甚至到眼花缭乱。同质化现象严重,可比拼的就那几样。眼见“海底捞”、“三只松鼠”等体验头部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也开始把重心压到了服务上。


而客户呢?见多识广,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从最早的纯理性的购物,到现在更偏向理想与感性结合的购物。我不仅买东西,更要享受好的服务。所以谁的产品好+服务好,那我的粘性就大。

2、满意度预期在提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与马斯诺需求理论是吻合的。


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吃大锅饭,穿清一色的衣服,彼此没有什么区别,都觉得还不错。


可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这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趋势。已经过上好日子的,想过的更好;过的普通的,则羡慕追赶那些优秀的。所以对过好日子的定义也水涨船高了。


淘宝刚出“亲”文化的时候,很亮眼,甚至有点不能接受。可是现在满大街的主人、仙女、大人……感觉普通到泛滥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的东西,昨天很美,今天就变糟粕了?


那是因为客户习惯了,预期提升了,一山望着那山高。

3、不升级就是温水煮青蛙。


不提升体验就会被淘汰,但一提升又停不下来。

商家有压力。水位不断上涨,如果不跟着上升,就很容易被淹没。现在还可以温水煮青蛙,以后淘汰的速度会加快,甚至直接变成开水煮青蛙。


大潮流逼着你,不得不去改革,不得不去创新。体验升级也变成了一件赶时髦的事情。不推陈出新,也许明年的春季时装周,就再也看不到你们了。


所以一旦开启,它就像炫迈口香糖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客服负责人,你有提升体验的管理习惯吗?或者说你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这种习惯了吗?如果没有,劝你尽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