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 | 最美长城守护人与《长城抢险》的故事

多年来,来自各行各业的长城守护人们守初心、用匠心,他们在各自平凡又伟大的岗位上勤恳耕耘,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利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2020年北京长城文化节期间,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中国文物报》开展2020年“寻找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宣传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助力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近期,北京文博将陆续为您带来长城守护人们的优秀事迹,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与长城之间都有怎样的故事吧。


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入围人员——李欣


  10月7日,2020年北京长城文化节闭幕式在八达岭长城隆重举行。由中国文物报社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开展的2020年“寻找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宣传推介活动最终推介了10名“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制片人李欣因成功拍摄纪录片《长城抢险》光荣上榜。


  他近年来多次跟踪拍摄长城修缮,2019年携团队,全程跟踪拍摄10座敌台的长城抢险加固全过程,记录下长城抢险过程中的理念争辩,传统技艺加固和山巅之上的匠人精神。创作的纪录片《长城抢险》为长城修缮保留了珍贵的资料,所呈现的过程也为全国砖石长城保护提供了参考借鉴。


北京文博 | 最美长城守护人与《长城抢险》的故事


  记者在闭幕式现场与李欣聊起感想,他笑着说,这是集体的奖,是团队一起记录了这次长城抢险并制作成节目传播出去。所以最美的长城守护人应当是一个集体,而他只是其中一个代表。


北京文博 | 最美长城守护人与《长城抢险》的故事


  全长500余公里的北京长城,宛如一条巨龙,从城市西北部一路蜿蜒,穿过门头沟区、昌平区、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和平谷区,从城市东北拐出境域。为了保护这条巨龙,文物人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隐于深山进行修缮工程。大型纪录片《长城抢险》首次把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搬到台前。该片共分六集,分别是《登天之路》《理念之争》《原貌恢复》《鼎力支撑》《险中求变》《探索之旅》,于10月1日至6日登陆BTV新闻频道,每天19:00首播、22:40重播。


北京文博 | 最美长城守护人与《长城抢险》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的主创团队是深耕文博界十余年的《这里是北京》栏目组,历时近一年全程跟踪拍摄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10座长城敌台抢险工程,采访多位文物保护修缮专家,聚焦北京首次长城抢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北京文博 | 最美长城守护人与《长城抢险》的故事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背着沉重的机器和自带的干粮,手脚并用,行走于崎岖的长城路上;他们在仅容一人落脚的窄道架起机器,身后就是悬崖峭壁;他们冒着七级大风与烈日的炙烤,在抢险现场一拍就是一整天……负责跟拍密云长城抢险的女记者宋敏怡,跟抢险队申请,一天要把3个敌台都看遍,就是为了原汁原味地记录下修缮的每一个细节、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各敌台修缮的进度。


  凌晨5:00团队就扛着设备开始爬山,跋涉4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第一个拍摄地——密云区255号敌楼。该敌楼素有“仙女楼”美誉,因其宛若空中楼阁而得名。为了争取拍摄到最佳、最多的素材,拍摄团队一直扛到太阳落下才“连滚带爬”地下了山。瘦弱的宋敏怡说:“有好几段几乎70度的大陡坡,到现在我都回忆不起来自己是怎么爬上去又爬下来的。”跟拍怀柔区252号敌台的导演,碰上了修缮技术争论最厉害的一座敌台,几乎每次拍摄,都能听到专家、设计师、抢险工程师三方不停地“吵”。


北京文博 | 最美长城守护人与《长城抢险》的故事


  记者陶洁丽解释说:“这个‘吵’是带引号的,吵的都是理念,吵出来的都是更好的解决方法。第一次‘吵’,我一句都听不懂,全是专业术语,或者修缮中常用的俚语,带着各个地方的口音。但听得多了,也把自己听成了‘专家’,不仅能跟上争论的节奏,还能跟着提点自己的想法。这次拍摄让我觉得很有收获。”


  为了修“仙女楼”,工作人员先要找路——一条能够登山运料的“捷径”。跟着镜头,人们得以从空中看清“仙女楼”的地势——南北两边与悬崖紧贴,刀削斧劈一般,草木都难以生存,通往“仙女楼”的道是仅40厘米宽的单边墙,墙下即悬崖。


北京文博 | 最美长城守护人与《长城抢险》的故事


  抢险人员先后找了四五条道,都不满意。因为不仅工人要上去,还要背着近30斤重的城砖上去。抢险项目负责人说:“物料的运输,能少走就少走。”


  无论是镜头里的文物工作者,还是镜头外的纪录片团队,都为了长城抢险倾注着各自的心血。《长城抢险》创作团队以电视人特有的方式,挖掘长城文化带的文化内涵,展现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据李欣讲,下一步他们的团队将该纪录片制作成国际版本,用外国人能接受的语境重新整合和解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


  这部6集共120分钟的匠心之作,用质朴的画面,记录下探路修路的艰辛、运料考古的执着、面对抢险难题的理念之争以及修护长城的传统技艺,展现出山巅之上人与自然的角力和永不言败的工匠精神,也反映出长城守护人为保护长城做出的不懈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