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爸爸請歸位,好的教育,從來不該只有媽媽一個人著急

隱形爸爸請歸位,好的教育,從來不該只有媽媽一個人著急

在買給女兒的繪本中,我看到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問父親:“爸爸,你一天的工資是多少?”,爸爸回答:“100元”,“那麼一個小時能掙多少錢呢?”小男孩問,爸爸回答說:“十二元”。隨後,孩子拿出十二元給了爸爸,說:“爸爸,我想買你一個小時來陪我玩,可以嗎”?


讀到這個故事,百感交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既需要媽媽的照顧,也需要爸爸的關心和陪伴,父親和母親任何一方角色的缺少,都會對孩子成長產生深遠印象。但反觀現實,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父愛缺失,父親與孩子溝通少,父親不瞭解、不會照顧孩子的問題。


一、帶娃的“豬隊友”,你家有隱形爸爸嗎?


在《奇葩說》裡有一期辯題是“要不要做單身媽媽”,其中張泉靈發言後引起全場譁然,她提到:“你們以為有了一個婚姻,女性就不是單親媽媽了嗎?”,網上也有個戲謔的說法,當代家庭的構造,由著急的媽媽,不配合的爸爸,茫然的孩子構成。


隱形爸爸請歸位,好的教育,從來不該只有媽媽一個人著急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庭,孩子們明明有爸爸,卻活得像個單親家庭。鄰居小西家就是個例子,小西的爸爸不抽菸不喝酒愛工作,在旁人看來是一個靠譜的丈夫和父親,但小西的媽媽卻苦不堪言,因為家裡的大小事,小西爸爸一概不管不顧。不管是孩子升小學擇校這樣的大事,還是接送孩子上下學這樣的小事,所有的事情都推給小西媽媽一個人打理。


其實,像這樣的“隱形老爸”潛伏在每個家庭中。記得有一次,我在學校門口等小米放學,旁邊有個爸爸在和孩子媽媽打電話,詢問自家孩子在幾年級幾班,今天穿的什麼衣服等問題,最後在掛電話前最後還說:“接孩子真麻煩,以後不會再幫你了。”


這位爸爸最後的“幫”字讓我思考,在不少爸爸的思想中,教育孩子是媽媽的職責。誠然,母親與子女之間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決定了從孩子生命最初的那一刻起,就與媽媽緊密的連在一起。但教育並不是母親一個人的獨角戲,教育質量的好壞,取決於父母之間能不能協同發展。


二、家庭教育不應該存在“隱形爸爸”


越來越多探究兒童心理發展的科學研究表明,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具有與母親不同的獨特作用,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角色,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1、父親不作為,容易導致孩子性格缺陷


心理學上有一個“缺乏父愛綜合症”,是指由於父愛缺失,比如父母離異,爸爸常年不在家,或者爸爸即使在家,也極少關注孩子,致使孩子缺乏父愛而帶來的一種分離性焦慮。病狀表現為膽小、焦慮、孤僻、不願意和別人交流。


前幾天女兒放學回家後說起同桌小夏,之前小夏是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但某一天起,小夏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之前的孤僻憂鬱一掃而光,成為一個愛笑愛說話的小姑娘。


我好奇地問小米原因,小米說是小夏爸爸換了工作,之前小夏每天都不太能見到爸爸,而現在每次上下學都有爸爸接送,週末也都有爸爸陪著玩,爸爸的陪伴讓靦腆的小夏變自信和勇敢。


父親們通常具有獨立、自信、寬容的品質,孩子會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父親的行為和性格特點,如果孩子缺少和父親的相處,則容易導致孩子的性格缺陷。


隱形爸爸請歸位,好的教育,從來不該只有媽媽一個人著急


2、父親缺位,會導致孩子責任感缺失


我們有的時候會抱怨孩子眼裡沒“活”,對家務事一概不參與,哪怕是一些很細小的家務勞動,例如收拾自己的房間,吃完飯後把自己的盤子放到廚房,甚至洗水果,都不會去做。


其實,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受爸爸的“隱形”的影響。回顧生活中這樣的場景:父親回到家裡,不幫助孩子媽媽做飯,不打掃家裡衛生,相反卻指揮著孩子媽媽做這做那。這很容易讓孩子效仿,讓孩子媽媽成了保姆,時間長了,孩子便會認為家務事只是媽媽的事情,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


孩子責任感的建立,是從家中點滴小事做起的,如果父親對家庭付出的精力少,那麼孩子會缺少對正常家庭分工的認知,則造成孩子從小缺乏責任感的問題。


三、教育不是獨角戲,構建幸福家庭這樣做


養育孩子不應該媽媽一個人的獨角戲,媽媽們看再多育兒文章、陪孩子再多的時間,只要爸爸是“豬隊友”,那麼孩子的教育還是會“輸”在起跑線。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媽媽一定要和爸爸一起組團“打怪”,孩子才能均衡發展。


1、媽媽減速:緩一緩自己的情緒、聽一聽孩子的想法


看過一檔《超級育兒師》的欄目,節目中爸爸想帶孩子去買雪糕,結果被媽媽一口否決,並強行把孩子從爸爸身邊拉走。媽媽的行為不禁讓我反思,爸爸們和孩子缺少相處的機會,是不是也存在媽媽們對孩子控制慾望過強,對爸爸帶娃不放心的原因所在。


“你的孩子,真的那麼需要你嗎”?母親可以經常反問一下自己。誠然,母親角色具有天然的不可轉移性,但媽媽們也要明白,如果總是套著孩子不放手,爸爸們就會缺少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只有捨得放手,才能有機會收穫“父慈子孝”。


之間有一位朋友和我抱怨說:“孩子不聽話,老公不幫忙,自己為家庭付出很多,但還是過的一地雞毛”,但是我觀察到的情況卻是,在和我聊天的半個小時中,朋友給孩子爸爸打了至少有10個電話,電話內容都是圍繞孩子展開,字裡行間透露著自己對爸爸帶娃的擔憂。


媽媽們要學會放鬆自己的心態,降低母親角色的重要性,明白父親也重要,學校重要,孩子自己也重要,減少自己的控制慾,給老爸們帶娃的機會。


隱形爸爸請歸位,好的教育,從來不該只有媽媽一個人著急


2、爸爸增速:理解妻子,承擔起育兒責任


有些父親總是當撒手掌櫃,覺得教育孩子時母親的工作,請父親們將傳統理念在腦海中刪除,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協作,爸爸要承擔起育兒責任。


朋友來我家做客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自己一直忙於工作,很少陪伴孩子,一直覺得自己賺了錢,給了孩子充足的物質條件,就等於疼愛孩子。


但有一天,自己在書房工作,聽見兒子在客廳大哭,跑出去一看原來是兒子最喜歡的玩具壞了,在修好玩具後,兒子抱著自己大喊:“爸爸,我太愛你啦!”,滿眼都是崇拜。這位爸爸也激動伴隨著感動,因為這是從孩子懂事後,第一次直接表達出對自己的愛。


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很純粹,不需要多高的物質生活,爸爸們總以為努力掙錢,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但實質上孩子最需要的是自己的成長之路有爸爸的陪伴和參與。


隱形爸爸請歸位,好的教育,從來不該只有媽媽一個人著急


3、夫妻二人間,做好責任分配和時間管理


和諧穩固的家庭是一個三角形,孩子是頂點,爸爸媽媽就是三角形的兩邊,只有兩邊變長相等,三角形才會牢固。在家庭教育中,夫妻二人應該做好責任的分配和時間的管理,使得“邊長”相等。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達成一致,區分出彼此帶娃的時段。例如在生活中,我和米爸的分工是:每天早上是由我負責帶小米做醒神操,送小米去上學,早上是屬於我們兩個的親子專屬時光,但接下來從娃下課回家後到睡覺前大大小小事情就又都是由米爸扛起大旗。這樣,兩個人帶娃工作兩不誤,既都有和孩子交流感情的時間,也都留出了自己可以專心工作的時段。


曾經問過女兒小米,“你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小米想了半刻後,斬釘截鐵地說:“媽媽,我最喜歡的時候就是吃晚飯的時候,因為爸爸媽媽都在,我們一家人圍著一桌好吃的,爸爸媽媽交流著工作的事情,我說著在學校好玩兒的事。”


其實,讓孩子快樂最簡單不過了,那就是同時擁有媽媽的愛和爸爸的陪伴。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雙方的協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雙方都不能缺席。我們要豐富家庭的角色責任,給孩子建立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美滿、完整以及全部的愛。

親媽學堂(米媽):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也是一個公益紀錄片導演。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留英雙碩士,在讀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學經驗。同時,我還是一位媽媽。三重角色使我時刻審視著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於自己從教、為母經歷的真實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導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帶孩子,也希望為媽媽們打造一個“舒適圈”,減輕帶娃負擔。歡迎關注、轉發分享、討論、提問,一起探討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