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前段時間發佈了一篇名字叫做《新鄉坐落在國道旁邊的寺院,面積達到8700平米,多地因其而命名》的文章,一位網友說同樣在定國村,並且步行距離只有850米的地方還有著另外一座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名字叫做“郭氏祠堂”。祠堂是對一個家族先人的敬畏,也是對後人的教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南方,很多地區都的姓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祠堂。

剛好是在國慶節假期內,閒來無事和朋友一起出行,因為目的地的安排剛好再次路過定國村,腦海中就想到了朋友所說的郭氏祠堂,便和朋友一同前往。郭氏祠堂位於定國村東大街,地圖定位非常清晰。到達祠堂後發現這裡的地面要遠遠高於普通家庭,同時還修建了祠堂前小廣場,欄杆則是用青石進行鍛造,整座祠堂古樸而又厚重。


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在祠堂正門上畫有兩幅油彩畫,只是因為時間久遠的問題已經開始大面積脫落。郭家祠堂是明朝禮部尚書郭淐之子,清初學者郭士在1672年所建,距今已經過去了348年的時間,當然現在看到的郭氏祠堂並非當時的遺存,因為經過百年的風雨歷程原來的建築已經殘損破舊,在2012年當地投資300餘萬進行原地復建。


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外側的欄杆拐角處雕刻分別雕刻有兩隻小獅子,只是不知道為何原本完整無缺的獅子現在上嘴額脫落,右腳掌丟失。雖然這些並非是文物,但是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一部分,並且屬於公共景區,無論是破壞者還是管理者應該都有不可逃脫的責任。其實另外一個令我比較意外的則是在祠堂門口晾曬玉米,估計是因為有屋簷不用害怕下雨吧。


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我在門前等待了許久遲遲見不到有人開門便走到路上進行詢問,一位老人對我說祠堂平常並不開門,只有等到過年的時候才行,如果想要進去看,就從側邊的小門進入,不過旁邊的小門也不能進入到祠堂內部。瞬間我腦海中的一個疑惑解除了,就是為何會在祠堂大門前晾曬玉米,原來是就不會開門。


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穿過大約只有1.5米寬的小衚衕進入側門,剛進入就聞到了桂花香氣,在整個院落中來回飄蕩。這是一個面積大約百餘平米的校園,園中種植有兩棵核桃樹、兩棵柏樹和兩棵女貞。地上的落葉讓我感覺到了深秋的氣息,再加上濛濛細雨,看著大門緊閉的文物保護單位,心中想到,如此的保護也僅僅只是一個建築而已,它的內在文化永遠也不能被遊客帶到更遠的地方。


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我趴在門上,通過門縫看到內部的鮮花還在盛開,一座精巧的四合院建築,一把掃帚豎立在牆上,再加上一根石柱再無其它。紅色的木門不知道鎖住了多少的對外傳播機會,也不知道鎖住了多少外來遊客的欣賞。


新鄉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餘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就在我將要離開之際,再次進來三名遊客,和我一樣只是走進了這百餘平米的空間內,在看到沒有看門以後便匆匆離去。對於我來說郭氏祠堂只是路途中的一個過路景點,但是對於不少特意前往的遊客來說,這裡是他們的目的地,如果不能正常進入,對這一座城市的好感度也會下降。其實在國內還有很多類似的文物保護單位,一鎖了之已經成為了底層文物保護人員認為的最直截了當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