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我是故宮“看門人”》出版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mp35:02

來自東大街5號

  有個人,在7年多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一件事:把“活”字寫進故宮的“門”裡,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走近人們的生活,走向更廣闊的空間。他就是自稱故宮“看門人”的網紅、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單霽翔的新作《我是故宮“看門人”》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為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週年的獻禮之作。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我是故宮“看門人”》出版

單霽翔新作《我是故宮“看門人”》書影 資料圖片

  本書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講述了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期間,深入貫徹“活起來”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實現“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莊嚴承諾的故事。內容涉及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方面。

  單霽翔是2012年1月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當他以故宮博物院員工的身份走在觀眾中間,開始設身處地體驗人們的參觀感受時,就發現,故宮還有諸多世界之最沒有完整呈現出來,故宮文化的魅力沒有充分展現出來,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

  他開始思考:一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嗎?它們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有品質的文化生活更加嚮往,故宮文化遺產資源究竟多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現實生活作出了貢獻,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具體就一位觀眾而言,當他走出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回顧從這次難得的文化之旅中究竟獲得了什麼,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他說:“在我看來,定義一個好的博物館的不是建一個高大的館舍。一定要深入其文化資源,凝練出文化能量,舉辦好的展覽、活動,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博物館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的意義。人們閒暇的時候願意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還流連忘返,久久不願離去;回去以後還念念不忘、一來再來的博物館,才是一個好的博物館。”

  單霽翔不僅是個思考者,還是個實踐者。七年時間,他帶領著故宮人,大膽而負責任地進行了諸多改革。從2012年到2019年4月,公眾眼中的故宮博物院,從一位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的“老學究”,變成了一位高調有內涵的“大明星”。故宮不再只是舊皇宮遺址,不只是遊客到此一遊的景點,而成為真正的博物館。在專業權威的學術研究支撐下,故宮成為教育機構,用多種方式向人們傳播宮廷文化,傳播故宮學,傳播“擇一業終一生”的匠人精神。

  據瞭解,《我是故宮“看門人”》是單霽翔首次完整記述在故宮博物院工作點滴的代表之作。他以豐富的人生積澱、獨特的敘事視角、流暢的語言和珍貴的圖片,解讀了故宮博物院的社會形象轉變。全書貫穿著作者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滲透著守正創新的博物館人深耕力行、潤物無聲的樸素和真摯,也呼應了新時代賦予文博人“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使命。

  文博界三位近百歲泰斗對此書及單霽翔在故宮的工作,分別給予極高的評價。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說:“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守護民族文化精魂,為江山、為後人留得勝跡在,這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進程中必須邁好的重要一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文物鑑定專家耿寶昌說:“紫禁城過去是皇家的,現在是人民的。單霽翔院長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和解讀傳統文化。故宮需要這樣一代代守正創新的‘看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也是單霽翔的老師。他將自己學生的作為與作品總結為:“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從古老的‘物質環境’走向鮮活的‘人居環境’。”

  另悉,4月23日20:00—21:00,在光明日報客戶端,單霽翔將與讀者分享他的故事。

(本報北京4月21日電 本報記者 李韻)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