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前段时间发布了一篇名字叫做《新乡坐落在国道旁边的寺院,面积达到8700平米,多地因其而命名》的文章,一位网友说同样在定国村,并且步行距离只有850米的地方还有着另外一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名字叫做“郭氏祠堂”。祠堂是对一个家族先人的敬畏,也是对后人的教导。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很多地区都的姓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祠堂。

刚好是在国庆节假期内,闲来无事和朋友一起出行,因为目的地的安排刚好再次路过定国村,脑海中就想到了朋友所说的郭氏祠堂,便和朋友一同前往。郭氏祠堂位于定国村东大街,地图定位非常清晰。到达祠堂后发现这里的地面要远远高于普通家庭,同时还修建了祠堂前小广场,栏杆则是用青石进行锻造,整座祠堂古朴而又厚重。


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祠堂正门上画有两幅油彩画,只是因为时间久远的问题已经开始大面积脱落。郭家祠堂是明朝礼部尚书郭淐之子,清初学者郭士在1672年所建,距今已经过去了348年的时间,当然现在看到的郭氏祠堂并非当时的遗存,因为经过百年的风雨历程原来的建筑已经残损破旧,在2012年当地投资300余万进行原地复建。


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外侧的栏杆拐角处雕刻分别雕刻有两只小狮子,只是不知道为何原本完整无缺的狮子现在上嘴额脱落,右脚掌丢失。虽然这些并非是文物,但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部分,并且属于公共景区,无论是破坏者还是管理者应该都有不可逃脱的责任。其实另外一个令我比较意外的则是在祠堂门口晾晒玉米,估计是因为有屋檐不用害怕下雨吧。


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门前等待了许久迟迟见不到有人开门便走到路上进行询问,一位老人对我说祠堂平常并不开门,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行,如果想要进去看,就从侧边的小门进入,不过旁边的小门也不能进入到祠堂内部。瞬间我脑海中的一个疑惑解除了,就是为何会在祠堂大门前晾晒玉米,原来是就不会开门。


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大约只有1.5米宽的小胡同进入侧门,刚进入就闻到了桂花香气,在整个院落中来回飘荡。这是一个面积大约百余平米的校园,园中种植有两棵核桃树、两棵柏树和两棵女贞。地上的落叶让我感觉到了深秋的气息,再加上蒙蒙细雨,看着大门紧闭的文物保护单位,心中想到,如此的保护也仅仅只是一个建筑而已,它的内在文化永远也不能被游客带到更远的地方。


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我趴在门上,通过门缝看到内部的鲜花还在盛开,一座精巧的四合院建筑,一把扫帚竖立在墙上,再加上一根石柱再无其它。红色的木门不知道锁住了多少的对外传播机会,也不知道锁住了多少外来游客的欣赏。


新乡躲在村落中的祠堂,距今300余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我将要离开之际,再次进来三名游客,和我一样只是走进了这百余平米的空间内,在看到没有看门以后便匆匆离去。对于我来说郭氏祠堂只是路途中的一个过路景点,但是对于不少特意前往的游客来说,这里是他们的目的地,如果不能正常进入,对这一座城市的好感度也会下降。其实在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物保护单位,一锁了之已经成为了底层文物保护人员认为的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