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利與弊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 但實際上, 信仰不光是百姓所需要的, 更是統治者需要的。古代的印度推行印度教,建立的種姓制度至今仍然讓印度止步不前;而現在的中國信馬克思主義, 而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近2000年的時間裡, 中華大地上的總體信仰都是儒教, 在南北朝等亂世出現儒、道、佛教三者交替, 並最終形成以中國為首的東亞文化圈。其中, 儒家對中國的影響深遠。而其原因不僅是儒家的思想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更主要的是, 儒家的思想也在不斷的隨著時代而變化。 在耶穌誕生後的1000年, 儒家使中華大地成為了分久必合之地, 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從而屹立於東方之顛;而在後一千年, 由於統治者的過度解讀以及封建社會的逐漸沒落, 儒家成為禁錮人思想的利器, 伴隨著八股取士最終將中華民族送入深淵。 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歷史中, 儒家文化再也沒有成為人民思想的主導地位。 因為儒家代表的是封建, 是舊惡勢力。雖然現今社會還時不時的會掀起一股儒學熱, 但終究已被時代的大潮所淘汰。下面, 伴隨著歷史的進程, 我將簡單談一下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作用與反作用。

第① 階段:百家爭鳴(東漢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

主旨內容: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大一統, 君臣父子,打破統治階層壟斷教育的局面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荀子

主張: 1)孔子和早期儒學: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克己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萬世師表”和“至聖”。

(2)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張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人向善。經過孟子、荀子的改造和發展,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複製於知乎“仁淵公子”關於“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的回答)

影響及意義:都說亂世出英雄, 也正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亂頻發,於是, 在公元前300年前後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思想家。 道家, 法家,墨家, 陰陽家, 縱橫家, 是中華大地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相當於把西方的文藝復興提前了近2000年。 各派都給出了自己的治國觀點。其中, 道家提倡不干涉, 像是資本主義的政府主張完全不干預經濟, 由市場自己調節, 這點在西漢初年, 尤其是文景之治中得到應用, 適合用於大戰之後人民休養生息的時段, 因為, 古代封建統治者的干預只會對經濟發展起負面作用。因為古代普通勞動人民的財富主要來源於手工耕勞動,只要政府徵用百姓, 不管是建立供統治者自己享用的宮殿還是利於百姓的灌溉工程, 但是由於層層官員的剋扣貪汙, 最終都會既阻礙了普通勞苦大眾自身的勞作, 又加重了賦稅, 勞民傷財, 所以此時, 黃老之學就顯得尤為珍貴;第二是墨家, 墨家提倡的是科技的運用,更準確的說, 是工具與技術的創造與使用,他們點燃了科技樹, 更趨向於利用科技的發展來提高生產力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從而誕生了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第三是法家, 提倡以嚴刑酷法來治理人民, 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將其應用到了秦國後來的統治中, 使得人民怨聲載道, 並最終導致秦二世而亡;而在我看來, 儒家的創始人物孔子更像是同情弱者的貴族階級。所以他提倡上層依然恪守周禮, 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依然遵從分封制的統治, 只是要求停止戰爭;對於下層, 他的同情表現在提供了下層人民接受教育的通道, 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總體而言, 孔子還是一個守舊的人, 他並沒有提出新的觀點, 只是希望各國停止戰爭, 社會重新回到分封制中, 他的觀點並沒有對分封制的弊病奴隸制和土地所有制提出改革,所以並沒有觸及到統治階層的根本, 也沒有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接納; 至於向下層人民開放教育的通道, 是因為自己作為一個落魄的貴族, 只有教授知識可以作為他賴以生存的職業, 而他又隨著家道中落而不被貴族階層所接納, 所以只能與自己的學生相依為命,但這也正好成為了他進步的地方, 也成就了儒家得以流傳千古, 自己家族後裔能夠成為封建社會2000多年屹立不倒的唯一大家族的根本。

而之後的孟子和荀子對人性進行了更深刻的探討, 但始終與君權相悖, 也導致儒家始終只是一種學說而沒有被封建統治者所重用。

第② 階段:獨尊儒術(漢武帝當政時期)

主旨內容: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利於社會的穩定

本質上董仲舒已經將儒家的思想徹底放棄, 將儒家之前的“民為重, 君為輕”完全推翻, 君權神授已經將皇帝提高到了神之子(類似於西方的耶穌, 唯一的區別是中方的皇帝在家族中會代代傳承, 而西方的耶穌只是一人, 他影響人的是教義), 結合百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最終打造了全新的儒家學說用來維護封建帝王統治, 之所以為什麼還保留儒家的名號, 一是因為儒家雖被秦始皇打壓, 發生焚書坑儒事件, 但是儒家因為門檻低和向下層人民傳授知識的特點, 所以勢力一直有所保留;而也是因為儒家一直為百姓發聲, 加上秦始皇作為一個暴虐君主的典型代表, 他做的焚書坑儒恰恰是人民所反對的, 儒家恰恰是底層人民所支持和擁護的, 所以, 儒家有民心的支持;所以, 決定用儒家的皮來包裝統治階級的合法性, 更由於底層人民對儒家思想的知之甚少, 少部分曾經為人民說話的儒家知識分子得到了提拔, 人民覺得自己的主張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 所以, 儒家最終得以被統治者認可, 只是, 儒家, 早已不是那個過去的儒家, 只是一個披著舊衣服卻為統治階級代言的權貴教派。


第③ 階段 :宋朝理學

代表人物:兩程 朱熹:格物致知

本質: 這次儒家學說的變革本質上是在董仲舒為統治階級變革基礎上的近一步強化。 由於人們再也沒有經歷百家爭鳴那樣的思想大討論階段, 人民的思想已被統治階級所壟斷。 由於宋朝資本主義的萌芽, 封建統治者已經感到了危機。 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他們只好進一步的禁錮人民的思想, 並對女性加以迫害。 從此之後, 女性的纏足開始盛行, 只能呆在家裡, 進一步阻礙了人民的交流和思想進步。


第④ 階段:明朝王陽明 主張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儒家最後的輝煌。 只有他真正思考了朱熹的思想, 並由此進化, 把知行合一運用到了實踐當中。他用兵如神, 雖不會武功, 卻也平定戰亂。 但受限於統治階級以及朝廷的昏庸, 並沒有把這一股新氣象帶向全國,最終儒家也伴隨著封建社會走向了落寞。


總體上來看, 儒家伴隨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落寞, 也無法逃脫時代的侷限。 在秦末, 陳勝,吳廣提出了“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的吶喊, 優勝略汰,使得封建王朝繼續發展, 皇帝輪流做, 使得中華民族最終發展到了唐宋的鼎盛時期。 自隋朝開始的科舉考試, 開通了底層人民的上升通道, 使得人才不斷湧現, 也為封建社會的鼎盛做出了汗馬功勞。 但從元朝開始, 由於外族人民的統治, 統治階層的重點從社會的發展更多的轉向維護自己的統治, 明朝也沒有更改這個趨勢, 儒家的八股文成為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 使中華民族落後於這個時代, 導致中國近代的苦難境地。中華民國建立之後, 統治階級徹底與儒家決裂, 給人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這也是民國大師輩出的原因。

現今, 人們對儒家的看法更加客觀和理性, 《論語》等基礎著作也作為學生提升修養和自身素質的教材之一, 但這並不意味著儒家還可在現今社會再次流行開來。 儒家作為封建社會的指導思想, 於兩千年前誕生, 雖有不斷的演化, 但已不可避免的落後於時代。

所以面對儒家的思想和教育, 要做到客觀、理性的看待, 做到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不可盲目遵從, 也不可全盤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