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赵括吗?实际是他在左右战场

公元前260年农历7月的一天,邯郸,时间已是深夜,盛夏的暑气尚未散去,赵孝成王赵丹还没有入睡。这一年年初,秦、赵两国在长亭摆下重兵,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拉开,转眼半年过去了,前线的僵持局面却依旧毫无改观。

亲政才刚刚三年的赵孝成王头一次感到祖上传给自己的王座并不总是那么舒适。深夜之际,不速之客突然求见,这个人既不是文臣,也不是武将。对于此人的到访,赵孝成王多少感到一丝惊讶,却又不得不见。

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赵括吗?实际是他在左右战场

“大王,赵括不可为将”,赵括母亲所提出的要求使得赵孝成王惊讶不已。就在几天前,他刚刚任命赵括替代廉颇,成为长平前线赵军总指挥。出身名门的赵括年纪轻轻就位居要职,正是大展拳脚之际,作为其母似乎应该感到无比光荣和喜悦,但是怎么会在此时亲自前来阻拦任命?

历史的发展往往自有其逻辑,一切还需从一个月前说起。公元前260年农历6月,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实际变成一种焦灼的消耗战了。坚守不出是廉颇作为赵军前线主帅制定的战略战术,他一定要贯彻执行,而且它当时的也没有能力去发动一场对秦国的进攻战。

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赵括吗?实际是他在左右战场

赵国王宫同样笼罩在一片压抑之中,身为赵国第8代国君的赵孝成王,实在没有什么可以高兴的理由。几日前,前线传来消息,秦军再次向赵军阵地发起强攻,一番激战过后,廉颇虽然守住了阵地,却也损兵折将。自秦赵两军在长平交手以来,这样的战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赵孝成王开始越来越感到不安,长平之战已经反复拉锯了半年有余,前线的20多万赵军每天都要消耗掉堆积如山的粮草。

廉颇的坚守战略在消耗秦军的同时,也在时刻考验着赵国的忍耐力。应该来说赵国面临的困难要更多一点。为什么?现存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赵国当时的全国总人口数,但从战国末期关东六国的平均人口来推断,赵国此时的总人口大致在300万上下,按男女对半计算是150万,赵国男性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人数大致在六七十万左右。而此时在长平作战的赵军足有25万人之多,这意味着有超过1/3的赵国青壮年都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后方供养。

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赵括吗?实际是他在左右战场

后勤供应与军事上的双重压力,让赵孝成王非常烦恼。两年前,上党郡主动投诚所带给她的意外之喜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加深的不安与焦虑,赵孝成王找来大臣楼昌和于清,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了。“军战不胜,寡人予亲自领兵,与秦一战,何如?”面对赵孝成王的发问,大臣楼昌和虞卿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楼昌主张向秦国求和,而虞卿则主张向楚﹑魏两国求援。

面对来自两方的截然不同的建议,赵孝成邦沉溺于自身的困境之中。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无暇去分析对手的处境,两年前发冰上党郡时的义气勃发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摆脱困境的迫切渴望。

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赵括吗?实际是他在左右战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所察觉的客观因素,也在悄悄影响着这位年轻赵王的决策。战国各国使者出使时所采用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当时所流行的独辀双轮马车,即便是在非常理想的道路条件之下,这种马车的最高时速也只有5~10公里以内。长途跋涉时,为确保马匹休息与健康,每天能维持的平均行程仅有七八十公里。而从邯郸出发到楚﹑魏两国都城,前者直线距离超过900公里,后者也有近300公里,而且一路上需要翻山过江,绕道而行。在没有公路与太多桥梁的战国时代,这绝对是一段漫长的旅途。

如果赵孝成王听从于清的建议,分别派使者出使楚﹑魏两国,那么光是耗在路途上的时间,单程就至少需要半个月以上。若算上在两国的停留与谈判过程,整个行程必定超过一个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赵孝成王将很难得到使团的实时信息。和谈的进展,各国的态度他都无法迅速得知。即便楚﹑魏两国愿意出兵相助,几十万援兵,从开始集结到抵达长平,起码还得再等一个多月。几个月等下来,这一年的秋收肯定是赶不上了,更何况万一楚﹑魏两国不愿出兵,该如何是好?

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是赵括吗?实际是他在左右战场

那时再去与秦国和谈,秦国还会愿意谈吗?这样的煎熬显然不是赵孝成王所能继续承受的,此时的他最怕的就是等待。相比之下直接遣使去咸阳求和,虽然同样免不了一番旅途之劳,但却似乎更加直截了当,即便求和失败,届时再向他国求助,也不失先里后兵。

赵孝成王一系列的做法实际上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弱点,他到咸阳求和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实际想法透露给了秦国,这是赵孝成王跟他父亲赵惠文王相比最不成熟的地方。赵国使者出发了。

在历史的分叉口,赵孝成王做出了他的第二次选择,长平前线近百万秦赵将士的命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