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范雎,"远交近攻,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公元前262年,秦国和赵国干起来了,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随即秦军北上,准备吃掉已经孤立无援的山西高原的西南角,上党高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秦国得到了这块地方,就可以北攻赵国,赵国得到了这块地方,自晋东南到晋西北,赵国就将连成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可以设下重重抵抗,秦每往前走一步,都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围绕着这块土地,秦赵两国必有一战。这一天,终于就要来临了。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韩桓惠王怕的要死,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想要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但是,手底下人不这么想啊,韩国上党郡的最高领导冯亭和一众官员在得知韩国本土已经无法进行救援的时候决定(秦国对自己都那么狠,虽说军功制奖励高,但风险系数也高,怕就怕有钱挣,没命花啊!对我们这些占领地的人,那还能有好脸?):宁死不降秦,将上党地区献给了赵国。冯亭是这么考虑的,上党此时已经无法单独抵抗秦军了,如果不想便宜秦国人则只有两条路,要么奔赵,要么投魏。

看起来好像有的选,但其实,根本没得选。

此时的魏国在山西高原上的地盘已经所剩不多,和中原本土的联系非常弱,并没有比韩好到哪去,送到了魏国人手里,他敢不敢接是一回事,接了守不守的住又是一回事。而赵国在整个黄土高原的领土比较完整,能够连成一片,国力也较强,八年前还在阏与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更重要的是,上党地区对于赵来说,意义重大。八年前的阏与之战开始时之所以那么被动,就是因为韩让出了上党高地,所以秦才可以迅速顺利地插进了赵国腹地攻打阏与,妄图切割掉赵国太行山两侧间的联系。这块战略要地,赵不可能不接手。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冯亭的想法挺好,但当时,由于秦国的恐怖名头,赵国对于这块烫手的山芋,接与不接的分歧很大。此时赵国的领导人已经变成了赵孝成王,孝成王刚刚继位不久,就问手底下的人。

赵豹(孝成王老舅)是这么建议的:"圣人把无缘无故的利益看做是大祸害。秦国将韩国拦腰砍断,目的就是上党,本来以为会安安稳稳地得到上党的土地了。现在韩国想要嫁祸给赵国,秦国损失了不少人命却被我们捡了便宜,能不记恨你?现在人家军队就在上党郡门口驻扎着,你这是要虎口夺食啊,咱打不过就别有那么大胃口了,不行吗?"

赵孝成王不从,在赵豹走后又召见了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二人,他们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可能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上党也就可以成为我国西南的最重要屏障,扩大战略纵深。"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那个疯狗必定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十斤肉,比小伙子还能造!野战虽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孝成王很开心:"你说的啊,那就你去办吧。"同时,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截胡了上党,让秦很恼火。赵这些年,一直让秦很没面子。想空手套白狼的玩恐吓,和氏璧没弄到手。在渑池,蔺相如又把秦昭王弄得上不来下不去。想换地又让赵给耍了流氓,在阏与又让赵奢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如今自己辛勤耕耘的上党又让赵国人给截了胡,赳赳老秦,这回真的要把胡子气炸了!高低整死你,要不爷们没法混了!

公元前260年,愤怒秦昭王准备老账新账一块算,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全国之兵四十万之众杀向了上党,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这时候白起在哪呢?没人知道,史书也没记载,秦朝举国出征不用白起,是不是不可思议?这就是战队的学问了。我个人认为啊,白起此时已经渐渐失宠,这种关键性的大阵仗不能再给你了。因为你是魏冉(秦昭王的老舅)一路提拔起来的人。无论是秦昭王,还是范雎,都不希望白起获得再大的功勋与影响力,而这个王龁则是领导班子培养的下一代将领骨干。老白属于核武器,还是给新人让让路吧!

王龁(hé)率领秦军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拿下西上党,并迅速向以长平为中心的东上党进发。一方面王龁有两下子,一方面秦国士兵太猛了。有记载的是,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人家侦察兵都上来执行斩首行动了,还成功了,这仗怎么打啊?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

兵法有云: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走,余者唯死与降尔。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廉颇就带着赵国倾国的四十多万人凭借险要的地形布置了三条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防线,层层设防。

秦军掌握太行道,随时可以威胁廉颇的后路,廉颇撤退到丹水以东,避免被秦军切断退路。赵军驻扎于丹水以东,不论是正面来犯的秦军,还是从太行道奇袭的秦军,都必须渡河才能攻击赵军,丹水成为赵军的天然屏障。

廉颇又构筑了两道防线,第一道是依托丹水,以韩王山和大粮山为制高点,沿河布防;而第二道是以长平关和故关为核心构筑的百里石长城防线。

大粮山海拔一千两百多米,是廉颇的主阵地,赵军粮草便屯于大粮山之上。

廉颇不愧是名将,善用地利,两道防线稳如泰山,秦军对此无可奈何。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第一道防线,守了三个月。

秦国将士嗷嗷嗷的大干一百天突破了廉颇精细布置的第一道空仓岭防线。

照这个速度,廉颇离被打回家还有半年。

对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一上来把廉颇打的有点蒙,廉颇没想到第一条防线这么不扛打,秦军的战斗力让他也深感意外。

于是,他采取了本土作战的最经典打法,拒不出战,耗死你。

秦军远途作战,物资无论是从老根据地关中平原调,还是从新消化的汉江平原调,粮草和兵力补给都比较困难,而长平作为赵国本土,后勤补给的优势要强于秦国。

廉颇看准这一点,先是下令:擅自出战者斩,然后沿着第二道防线依托丹水险阻,开始搞工程,当包工头。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就这样,双方在丹水展开了漫长的对峙。时间一天天过去,赵军的防御工事越修越高,秦军也越来越沉默,近百万人对峙的长平战场,陷入了僵局。

但战争并不仅仅是战场上发生的事情,在战场之外,动员、外交,紧锣密鼓地进行,然后最终决定战役的胜负。赵国首先动了。他们派出使者向秦国求和,示弱了!这很要命。

用虞卿的说法(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全天下的诸侯国都有使者在咸阳,一旦赵国使者进入秦国求和,秦必然大肆宣扬其事,而后,各国就会不自觉站在更强者一方,如此,则赵国将孤立无援。

原理很简单。局外人如楚、魏要衡量风险;没有人愿意看秦国做大,只要赵国敢舍得一身剐,那楚、魏绝对会在关键时刻搭把手。一旦赵国自己先怂了,那楚、魏就得掂量掂量:看赵国这怂样,大概率撑不住,帮他给秦国落了口实,回头就要挨揍。但赵王没听虞卿的,他有多想吃下上党,就有多不想跟秦国决战。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而结果也正如虞卿所料,赵国在整个长平之战中孤立无援。

秦国也行动了,秦国玩了拿手的反间计。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国临阵换将,廉颇罢归,赵奢的儿子赵括走马上任。当然,这背后,赵国有难言的苦衷。他们向齐、楚求救,齐、楚不救。他们又向齐国请求:没有兵,粮食总有吧,借我点,秋收了就还。齐国还是不借。赵国缺粮,这事儿是真的,不是后世演绎。这就很要命了。战争,所赖不过四字:兵精粮足。赵人骑射甲于天下,但没有粮食也扛不住。

长平之战在农历7月进入对峙期,双方均投入数十万记的兵力,而且即将拖到9月。在农业社会,八月底九月初究竟要做一件什么不得了的是事情,即使没有农村生活的人应该也要清楚。45万农村壮劳动力,在一个应该收庄稼的时间蹲在工事里光吃粮不干活。

那庄稼怎么办?冬天怎么过?春荒怎么活?这些问题信平君廉颇可以不考虑,但赵孝称王必须要考虑。赵孝成王尝试过和秦国议和,未果。尝试过向魏国求援,未果。尝试过向齐国借粮,未果。那怎么办呢?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但赵孝成王明白一点:秦王动员的兵力更多,没人收庄稼的范围更大,他应该也不想耗到九月以后。(谁能想到秦国是个丧心病狂的赌徒啊,舍弃身价性命和你干这一仗,真真切切的赌国运了。秦国,虽然补给线很长,但由于商鞅变法后,所有的国家户籍进行造册,土地进行丈量,国家有多少壮丁,有多少土地,能打出多少粮食,我能征调多少资源运到长平前线,在秦王和他的决策层中,是有一笔账的。这场败家烧钱的仗,秦国还能支撑多久秦国的决策高层是可以大概估算出来的,所以他们敢稳住赵国使者给别的国家做样子但并不提谈和的事,就是要接着跟你打下去。)

韩、魏、齐、楚、燕都在快乐地收庄稼,唯独秦赵两国的粮食则烂在了地里,对于天下列国而言这是一个多美妙的事啊。

此时,赵孝成王要做的就是表现出和秦人死战到底的决心,然后把秦王拉回谈判桌,意思意思收场退兵回家收庄稼。那么,如何表现出这种决心呢?廉颇一直主张联合秦国,在齐魏扩张。这时候把一个主张抗秦的武将换上来,就足以表现出赵孝成王的决心了。

在这时,赵括的作战经验丰富不丰富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是赵奢的儿子,脑袋上顶着他爹马服君的封号,就足够了。无论谁挂帅已经不重要了,无论谁去都不过是一个挂名司令。最终都必须在监军的监视下贯彻赵王的战略:拉出架势,表现出要狠狠地打。

此时,秦军统帅依旧是王龁,白起仍未有要出战的意向。所有迹象都给了赵王足够的信心:只要我打得更狠点,秦王就会给我拉回到谈判桌上,然后议和赶紧回去收庄稼。但武安君白起其实已经在秦军的指挥中枢了。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赵国的临阵换将实际上在用明码给全世界拍了一封电报,赵军要出击了。

秦昭王得知赵国换将之后开心的要死,立马让白起出任上将军,但是严格封锁换将的消息,避免赵国刺探军情。胆敢泄露白起为将者斩!此时白起的名头太大了,万一把赵括吓得畏首畏尾了前面就都白折腾了。

赵括上任之后,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威信,换掉了此前廉颇的老部下,提拔了一批少壮派,这个可以理解,一个人一套班子,这是咱中国人的老规矩。人可以随便换,但事儿必须得办!他明白,他是带着任务来的,赵王之所以换他来是让他又好又快的解决战斗的,但比较出人意料的是,他还没下手,沉默了很久的秦军首先发动了进攻。

白起的第一步,是要给赵括送礼找自信的,秦国的进攻被赵军打退了,而且秦军的表现给赵括的感觉是,这支秦军真的并非不可战胜,还是十年前让我爹(赵奢)揍了的那支秦军。他忘了十年前的那只秦军他见到时已经跑了好几十公里路了。赵括初战告捷,消息传到赵国朝堂之上,赵王大喜,他下令嘉奖赵括,同时命令赵括全线出击,速战速决。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初战告捷的赵括同样认为,兵贵神速,应该趁此时秦军新败,军心未稳,我军士气大振而冲上去和秦军决战。按说他的这个想法没有错,但他应该先分兵去试探进攻印证这个想法,而不是将所有筹码全部压了上去。当然,双方都是有将近五十万人的大部队,试探性进攻很有可能会变成了添油战术被秦军挨个吃掉。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赵括选择了全军出击,宜将剩勇追穷寇!(还是太年轻)

赵括的一声令下,赵军全部精锐渡过了稳固的丹河防线,与丹河西岸的秦军展开激战。交战后赵括发现,秦军死伤甚重,逐渐不支,这更印证了他的最初想法。秦军是可以战胜的。再次大胜的赵括并没有就此停止追击,而是继续突进,追杀秦军。赵括大军一直追到了秦军大本营,并迅速展开了攻击,赵军和秦军在营垒间展开厮杀,一直到此时,赵军仍是占上风的。

此时的白起在干什么?

他在等待。等待赵括掉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口袋之中。他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绕到百里石长城后,突袭赵军,攻下了本该无比坚固此时却仅有少数人驻守的长平关,随后又向百里石长城防线上的故关发动攻击,堵死了赵军连接邯郸最为重要的关口。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准确的穿插至赵军的前后两军之间,将赵军的主力部队与后勤补给部队一分为二,截断了赵军主力的粮道。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赵括统军战线拉得太长,前军和后军分别被分割包围,前军指望后军救援,后军指望主帅救援,结果是谁也指望不上谁。等赵括得到被围消息时,白起已经依托长平的地势和前方自身的营垒完成了包围,赵括急忙率军突围,连续猛攻,仍然未能突破秦军的包围圈,白起咬着牙扛下了赵军一波又一波的突围。猛冲不破之后,赵括决定固守待援,下令停止攻击。(可是又哪里能有援军来,赵孝成王让你替换廉颇发起战争,只能说国内已经无兵可发,无粮可征!)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赵括消停后,白起开始派轻兵骚扰,同时马上回国找增援,秦昭王在听说白起得手后,亲自赶到了河内。发布动员令,动员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前往守卫故关和长平关,困死了赵军,并固守故关,阻断了赵国的所有救援企图。自此,赵军再无任何生机。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长平大包围,一围,就是四十多天。这四十多天里,其实赵括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指挥素养,远非后世所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四十多天里,赵军没有出现内乱,没有出现投敌,而是成建制的始终让秦国人高度紧张。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这种对军队的掌控力就不是谁都有的。被围第四十六天,赵括决定突围,最后他还将部队分为四个梯队,轮番冲杀,循环往复,这也再次体现出了他的用兵手段。其实如果说他没有遇到白起,也许胜负真的并不好说,至少这个包围不见得冲不出去。他本人在突围过程中被射杀。他死后,赵军四十万人投降,近百万人的长平之战终于落幕。

这四十万人,对于白起,对于秦国非杀不可!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100场战役战争——(4)长平之战

这次秦国举国下了血本,上百万人次的千里运粮,昭王还亲自征调了所有河内,河东之地的壮丁上前线,此战的消耗是极其惊人!如果将这四十万人放回去,赵国缓过劲来,会不会卷土重来,下一场大战,还能有这么幸运的胜利吗?如果不放,招降?四十万那,给不给粮食吃,自己已经山穷水尽,哪有多余的粮食和土地去安置这些社会不安定因素,这四十万人有家有口,大概率会跑回去。再者说,几十万秦军出来打了这么久的仗,眼睁睁就有那么多脑袋可以当军功了!你怎么面对帐外这几十万如狼似虎的秦国小伙子!

杀降者不详!

这份骂名与罪恶,就让我武安君白起来承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