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李密

騅馬不逝,徒切虞兮之歌。臨陣喪元,時年三十有七。

武德元年的除夕夜,37歲的李密魂斷熊耳山,再沒等到新年的曙光。隨之而逝的,是威名赫赫卻已名存實亡的瓦崗軍。

可惜了,李密

魏徵在《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一文中,說李密是“負縱橫之才,遇風雲之會”,但其中也不乏一絲“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意味。


造最早的反,攬最多的人,打最硬的仗,李密所向披靡。在隋末亂世之中,他的鋒芒曾一度掩蓋了所有人。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楊玄感起兵謀反,打響了“反隋第一槍”,李密是楊玄感集團的“企劃總監”。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在人生低谷中大筆一揮,寫下“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的《淮陽感秋》之後,李密經王伯當介紹,投奔了瓦崗寨。

瓦崗寨的創立,離不開翟讓、單雄信、徐世勣這三個創始元老。但要說到瓦崗寨的壯大,還是得看李密這個“外來人”。

可惜了,李密

斬殺隋之名將張須陀,開倉賑民,打敗洛陽的隋軍守軍,擊潰馳援洛陽的關中隋軍,又與王世充馳援洛陽的江淮精銳大小數十仗,再打崩了宇文化及帶來最為精銳的驍果軍。

李密所啃的,都是最硬的骨頭。瓦崗寨的威名,是靠著牽制絕大部分隋軍主力,真刀真槍打出來的。

李密麾下,聚集著那個時代半數的猛將名臣。徐世勣、秦叔寶、程知節、魏徵、張亮、裴仁基、羅士信等,都曾在李密帳下效命。就連後來威震河北的劉黑闥,也曾是李密手下的一員裨將。

在李密的巔峰時期,李淵得認慫,王世充屢戰屢跪,宇文化及直接被打趴,竇建德都要向瓦崗寨投誠稱臣。

這麼猛的李密,這麼強的瓦崗軍,怎就突然涼透了呢?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雖說這風不能將李密摧毀,但少說也把他的皮毛刮掉了三層。

在與隋軍的交鋒中,李密其實也是個輸家。雖然重創了隋軍,卻也是深陷泥潭,輕易掙不脫。

柴孝和、房彥藻、楊德方、鄭德韜、祖君彥......如果李密稱帝,這些人可都是他的宰輔之臣,可惜的是,他們戰死的戰死,被殺的被殺。

犧牲了這麼多之後,李密終究還是做了他人嫁衣。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在李密身上,真就應了這句老話。李密栽樹,而乘涼的人實在太多。

可惜了,李密

比如,江淮的杜伏威與李子通。王世充的江淮勁旅本就要將他們打趴了,然而洛陽危急,楊廣不得不命王世充北上救援。在李密與王世充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壓力驟解的杜伏威、李子通迅猛發展。

比如,留守太原的李淵父子。李密斬了張須陀後,又將洛陽的劉長恭打得“僅以身免”,關中隋軍馳援洛陽,在李密與隋軍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李淵不聲不響就佔了缺兵少將的長安。

比如,與李密打生打死的王世充。王世充被李密打得哭爹喊娘,就差開城投降的最後一步了,恰逢宇文化及帶著十餘萬驍果軍要回關中。在利用李密擊潰宇文化及之後,王世充乘勢背後捅刀,蠶食李密地盤與兵馬錢糧。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李密只是運氣不好呢?


運氣不好是真,李密本身的失誤也是真。

其一,戰略規劃失誤。

早在給楊玄感當謀士的時候,李密就跟楊玄感說過,奪取大隋天下的上中下三策:

將楊廣的遠征軍困在關外,斷去他們的後路,是為上策;西入長安,以關中作為立身之地,是為中策;圍攻城池堅固的洛陽,與各路援軍開打,是為下策。

然而,到了李密親自主事瓦崗寨的時候,他依舊像當年的楊玄感一樣,選取了圍攻洛陽的下策。

事實也證明了,對於李密來說,洛陽可不是塊好地方。圍攻洛陽,他雖然打下了糧倉,但也引來了絕大部分的隋軍主力,泥足深陷。

柴孝和曾勸李密進佔關中,就像當年李密勸說楊玄感一樣。楊玄感沒聽,到了李密自己,也沒聽。

其二,政治佈局失誤。

誅殺翟讓,最多隻能算是瓦崗寨的一次地震,但遠遠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投誠皇泰帝,才是瓦崗寨在政治上的一次毀滅性打擊。

可惜了,李密

翟讓不是心繫萬民的英主,也並非胸藏丘壑的雄才,因此,翟讓的事情所帶來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況且李密不搞株連,單雄信、徐世勣等瓦崗元老依舊得到重用,瓦崗寨的規模反倒愈加壯大,因為眾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反隋。

而突然之間,瓦崗軍從“反隋”變成了“順隋”,而且投誠的對象,就在他們一年多來日夜猛攻的洛陽城裡。

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后,越王楊侗於洛陽即位,是為皇泰帝,並招降李密。李密二話不說,接受了冊封,並充當起皇泰帝的“首席打手”,準備拿路過的宇文化及十餘萬精銳驍果軍開刀。

對於瓦崗寨的兵將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次“信仰坍塌”,我們為你打生打死一年多,你一回頭向敵人投誠了?我們流過的血、死去的弟兄,算什麼?

李密與宇文化及鬥得頭破血流,王世充卻於洛陽城內剷除異己奪取大權,並趁著李密慘勝之後背後捅刀。

哪怕自己稱帝,哪怕向另一支反隋義軍稱臣,也都好過向王世充背後的皇泰帝投誠。

其三、識人用人失誤。

兵敗之後,李密自己的手上仍有近3萬的人馬,也僅是丟掉了偃師、金墉等幾座城池,還不至於“永無翻身之日”。

然而,李密還是帶著王伯當,領了2萬多人馬進了關中,降唐。

為什麼?為什麼他李密不能像王世充那樣,有著屢敗屢戰的勇氣?因為,他李密沒有地方可去。

邴元真守洛口、單雄信駐軍偃師城北,都投了王世充。

徐世勣守黎陽,李密卻又不敢去投,生怕徐世勣加害。殊不知,到了李密死後,冒死為他收屍的,正是徐世勣。

可惜了,李密

從這裡其實就很容易看出,李密在識人用人上,是有著很大的失誤的。

他的心腹如柴孝和等,大都死於戰陣之中,哪怕他能留下一兩個為他堅守後方城池,也不至於一夕之間無路可去。


公體質貞明,機神警悟,五行一覽,半面十年,雅善書劍,尤精文史,輕一夫之勇,學萬人之敵。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縱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

如此人物,自是叱吒一方的風雲豪傑。

邙山之戰,邴元真賣主求榮,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裴仁基、裴行儼、祖君彥、單雄信、魏徵、劉黑闥等人均被王世充俘虜。

秦叔寶、程知節等輾轉投了李唐,劉黑闥去往河北竇建德處,祖君彥被殺,單雄信被立為大將,裴仁基、裴行儼意圖刺殺王世充,事洩被殺......

李密死後,屍首從熊耳山送回長安,又被運往黎陽。徐世勣請求為李密收葬,三軍縞素,以君禮葬之。邴元真被李密舊將杜才幹刺殺,斬其首級拿到李密墳冢祭祀。

威名赫赫的瓦崗軍,旦夕之間已成過往雲煙。

可惜了,李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