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何谓“无我”?慈悲心、包容心、勿喜心,是大境界

一切人类思想,包括宗教和哲学,都是以“我”为起点,来描述对世界的认识。不管对“我”是什么态度,无我非我,唯我崇我,我,始终是衡量世界的尺度,是定位万物的坐标。

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向来是崇尚无我。子曰毋我,庄尚非己,佛言无我,儒道释对“我”的看法,虽然角度和程度有差别,但总体上都不主张执著于“我”。圣人无我,大抵上是共同价值。但何谓无我呢?踢开门户的识障,也掸掉历史的浮尘,所谓无我,就是抛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设法以万物、以众生、以TA为视角来看待、对待这个世界。所谓“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以百姓之眼看世界,以百姓之耳听世界,以百姓之鼻闻世界,以百姓之口言世界,以百姓之感想世界,以百姓之我为我,百姓就是我。这个百姓,推而广之就是众生,就是万物,我即众生,万物即我。这是圣人的境界。

看起来,圣人的境界只是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但却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哲学命题。何谓以百姓之眼耳鼻口感为自己之眼耳鼻口感?什么是以百姓之我为我?百姓数以亿计,一亿个人就有一亿个哈姆雷特,一亿张嘴就有一亿个声音,世界因人不同,看法因人而异,圣人如何调和鼎鼐、燮理阴阳,如何化众生异为众生和、并万我成一我?如何做到真无我、正无我?这应该包括三个意思,一个是慈悲,一个是包容,一个是勿喜。

所谓慈悲,就是要有悲天悯人的心怀。在这次疫情中,特别是在武汉封城时,就是要秉持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之心,坚定不移地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尤其要想到鳏寡孤独、一老一小,不让任何一个人能救而未救,把每一个病人视同自己家人,不管他是98岁还是28岁,不管花多少钱,也不管用多少人力,都要一体施救。当然,如果确实救不了,那也只能接受人在自然面前的局限,以节哀顺变之心继续投入救助之中。只有救不了,绝没有不救,这就是慈悲。慈悲心是无我的基础。

对待疫情中的一些怨言,一些愤激,当然要回应,该解释就马上解释,该改正就立即改正,一时改正不了,也要努力改;暂时解释不清,也要给老百姓一个好的态度,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谅解、理解,可接受、能忍受,至于一些情绪性语言,就当做家人的口不择言,气头上的话吧,不要计较,大可一笑置之,切不可大动肝火,也不理性起来,那就缺了包容之心,更谈不上无我之境。实际上,事实会让一些怨言和情绪冷静下来,看看当初那些口舌之利,在如今境内外疫情形势面前,是不是只剩下口舌之利了?事实和时间最能说明一切,不强同,不排异,不愤怒,包容可以融化,包容就能和谐。包容心是无我的根本。

在取得抗疫阶段性成绩时,不松劲,不懈怠,不骄傲,是该有的态度,对别人的困难能帮就帮,当然要对之前帮助我们的人涌泉相报,即使对当初隔岸观火者,也不要睚眦必报,毕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今日别人说不定就是明日自己,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地球村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何况我们的成绩也是付出惨痛代价、作出巨大牺牲取得的,没有理由骄傲自满。想想数千名罹难同胞,想想封城的一千多万人,想想被打乱生活的14亿人,再设想倘若一个家庭失去了亲人,会是什么态度?哀矜勿喜,是我们该有的态度,也是无我的要求。

圣人无我,一慈悲,二包容,三勿喜,固众生之愿,亦百姓之福。


疫情下,何谓“无我”?慈悲心、包容心、勿喜心,是大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