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世界上真的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

“也许世界上真的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

从上学时代开始,我就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上学必修的语数外都懒得去看,更不用说去看一些课外的,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好像都没带来什么兴趣,也许我就是一个不爱学习,没有追求的普通人吧!

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应当用深刻的知识的火炬来照耀劳动,应该对劳动加以思索,而 提到最高的程度“。长大后的我试着去深刻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也许是我想少了,只是认为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本身不爱去理解不爱去看这些所谓名人的名言,可是还是硬逼着自己去多想一点,果然,想到了一个点,那就是多看书。即便这个点和老先生的名言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还是激发了我,感谢老先生。大学毕业后工作有两年了接近,闲下来的时候总会去寻觅一些我自认为命中注定要看的书籍,这期间有一段时间也会去听书,但是总认为听书的那种感觉较亲自去看去读差了点意思,总之听和看本质上的区别是很大的。好啦!开始今天的和标题相关的碎碎念。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也许这句话有很多人都很熟悉,对!正是她,让我开始想去接近她的故事,了解她的过去,了解她的性格和向往。是的!她是三毛,她是陈平。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主人公,把第一次在网络上写东西献给了三毛,当是感谢她对于自己故事的分享,即便对世人来说感谢的方式多么的不足为道。

三毛的父亲说:.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由此也可见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疼爱,以及对于孩子良好的教育方式。可终究三毛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一样,有着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这一点让我心疼。在心疼里,又埋藏着我的敬佩和叹服。从十三岁开始就独自离家去小琉球玩,也就是在台湾西南方的一座小岛。在初中的时候三毛因为数学不好,干脆把所有的数学题全背下来直到考试考了连续六次的满分,被老师认为是抄袭就在三毛眼睛上画了两个黑圈,自此后,三毛就辍了学。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她自闭了,每当读起这一段,脑海里就会联想浮现这幅画面,对么让人心疼和气氛,也许这个经历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让我为之叹服的是,后来三毛整日与书为伴,有时,她还会跑到坟地里去看书。对她来说,坟地里寂静又没有人去伤害她,反正她的灵魂总是孤独。不知道一个常人知道三毛去做的这些事情是否能理解,也许这也正是她的独特之处吧!也注定了三毛的人生与众不同。就这样在后来的日子熬不下去的三毛划破了自己左手腕动脉,“既然自己也已经无法承受这痛苦了,那不如用血来释放这长久的压抑和痛苦吧”,好在她的父母及时发现。

从13岁到20岁的7年时间里,在“快乐而包容的妈妈”“沉默而正义的爸爸”(三毛小弟语)的苦心开导下,三毛总算开始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中。旅行和读书也许是她生命里的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中夹杂着最快乐的和最疼痛的。

也许三毛的心始终是向往着远方,所以她来到了自己会向往的地方——撒哈拉沙漠。在这里与她心爱的人荷西结了婚,也写出了一些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用朴实无华的笔锋把独属于撒哈拉的狂野温柔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将沙漠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内心毫无保留的进行了抒发,也许,这才是她。

在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和三毛很想,充满着理想的浪漫主义的人。但是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抑郁和难过。就像三毛说的那样“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够有一双睿智的眼睛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里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它的话语能够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有一针见血的评价。”所以,当我再试着联想自己回到那个年代去看那时的三毛,我能够理解。在这篇短文的最后,感谢三毛,感谢你!世界上只有一个你,世界上只有一个撒哈拉。最后附上三毛的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