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孩子“你真棒”有問題嗎?

商場遊樂場裡,奶奶帶著孫女,孫女搖搖晃晃撿起一個漏出來的海洋球,用盡全力扔進球池裡,奶奶熱情洋溢地大讚一句:“真棒!”

公園裡,外孫撿起地上一張包裝紙,一陣小跑放入垃圾桶中,接著又悶頭跑回姥姥身邊,老人毫不掩飾自己喜悅的說:“強強真聰明,太棒了!”

年輕的寶爸寶媽們,很多人隱隱地知道這種表揚有問題,可是即不知到底問題出在哪,又不知道如何說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卡羅爾·德韋克寫的這本《終身成長》,就有如何誇孩子的答案。

誇孩子“你真棒”有問題嗎?

這是一本影響美國一代人的心理勵志之作,作者破譯了“成功”的密碼,引入思維模式(Mindset)概念,告訴我們成功的關鍵不在先天,不在外在,而在於你是選擇用固定型思維模式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來對待這個世界。2017年,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因為這一開創性研究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用以表彰此套理論在鼓勵學童積極評估和發展自己的潛能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簡單介紹一下思維模型:一個人看待自己能力/人際關係/個性的方式,如果一個人戴上一副“眼鏡”看這個世界,那思維模式就是那副“眼鏡”。例如遇到挑戰,選擇直面挑戰,再例如覺得智力是固定不變的。這些隱而不見得思維模式會極大的影響我們以及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作者把思維模式分成兩種: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想象一下,你的智力,個性,思考方式,各項能力等,如果你覺得它們是固定不變的,那麼你就是固定型,如果覺得可以改變,那麼你就是成長型。

而兒童期無論是情緒調節還是人際交往,都有驚人的可塑性,我們需要在教養中,加入一些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表揚VS鼓勵

我們指導了一項包含幾百名學生的研究,這些學生大部分處於青春期早期。一開始我們給這些學生十道非常難的非語言型的智商測試題。他們大多完成得很不錯,當他們完成後,我們會對他們表示讚揚。

我們對一部分學生的能力進行讚揚。他們聽到的話是:“哇,你做對了8道題。這個成績非常棒,你在這方面非常聰明。”

至於另一部分學生,我們對他們付出的努力進行讚揚:“哇,你做對了8道題。你一定非常努力。”他們並不會感到自己擁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他們受到讚揚的是他們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

這兩組人的起點是完全一樣的,但在我們的誇獎之後,他們的走向開始不同。我們擔心的事發生了,我們對能力的誇獎讓那些學生們陷入了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也表現出了所有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擁有的特徵:當我們讓他們選擇的時候,他們對有挑戰性、可以讓他們從中學習的新任務表示拒絕。他們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已缺點的事以避免別人對他們的才能提出質疑。

相反,因為自己的努力而被誇獎的學生中有90%的人希望挑戰可以讓他們學到新知識的新任務。之後,我們給這些學生一些新的難題,他們完成得都不太好。被誇有能力的學生們此時此刻已經認定他們自己一點也不聰明。如果成功意味著他們很聰明的話,那麼不太成功就意味著有缺陷。

在學習上,誇獎方式的不一樣,帶來的後續行為表現完全不一樣。從表面上看,兩種方式的區別是,表揚使用了:結果+天賦,而鼓勵使用了:結果+努力,但是這裡面的本質差異卻是很難估算的。

當表揚為天賦時,孩子不自覺地把自我價值的控制點選在了外在:別人會怎麼想呢?以至於只有得到他人的認可是,才覺得自己有價值,導致行為方式都是為了他人而改變,總是尋求他人的認可,於是竭盡所能地去迴避挑戰,以維持他人心目中認可的形象,甚至“謊報成就”

像文章開頭那種表達:“你真棒!”、“你真聰明!”都是屬於表揚天賦。

而將成就和努力聯繫在一起時,孩子知道努力能對事情起到激發和促進作用,他們會內省自己的每一次改變,“我是怎麼想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內在的驅動力,覺得自己的價值無須他人認可,變得越來越自信、自立。

如果開頭那個奶奶這麼說:“你剛才用盡全身力氣扔球,把球扔這麼遠,很厲害哦!”那個姥姥如果對孫子說:“這麼小,就懂得維持環境的衛生,幫助搞衛生的阿姨清理垃圾,我替阿姨謝謝你哈!”(有人會覺得孩子這麼小,能聽懂你這麼複雜的話嗎?一、別小看了孩子的理解,二、這麼說話主要是培養自己的鼓勵意識,孩子總有長大的時候吧?)

如何做呢?

那麼在學習上,我們到底如何做,才是鼓勵而非表揚呢?

一、描述事件過程,語言的主體一定要是孩子。

你這次考試考了95分,我覺得很開心,也替你高興,加油。這種是鼓勵嗎?不是,這種表達的主體是父母,是老師。這是表揚。言外之意是:“我對你很滿意”。是評價性的。

對於孩子的成長,進步,成功,都要詳細描述事件的過程,而且明確孩子為主體:結果+因為你的付出/行為。不要表達成:結果,我覺得如何如何!!

比如:你這次考試考了95分,這是你最近一段時間投入學習,調整學習方法,堅持使用錯題本帶來的結果。這就是鼓勵。鼓勵的主體是孩子,更具體,是描述性的。

二、借花獻佛式的鼓勵

用別人的評價比說話人的直接評價更有說服力。所以鼓勵時可以從這幾個角度來組織語言,會更好的起到鼓勵的作用:

①描述其他人是怎麼說的

鼓勵孩子時,不說自己的感受和評價,而是轉述別人的感受和評價,但是一定要是真實發生了的。

舉一個誇孩子的例子,有一天下午,兩歲半的孩子和我在書房一起看了近兩個小時的書(她用點讀筆看牛津書),當我們結束看書的時候,我是這麼說的:布丁和爸爸一起看了這麼久的書,這個過程中,布丁認真而又仔細地看著自己的牛津書,我把這件事情告訴媽媽,媽媽在上班都驚呆了,她都佩服布丁這麼長時間的專注。女兒特別開心地接受了我的鼓勵,以至於現在進書房就會自動安靜地看書。

②重點描述孩子的行為帶來的影響,也可以進一步描述給其他人帶來什麼影響

比如,家裡打掃衛生,布丁主動要求要抹桌子和掃地,當她完成任務,我們是這麼操作的,我採訪布丁媽媽:“請問媽媽,布丁今天的表現,給你帶來了什麼幫助?”布丁媽媽欣喜地說:“布丁幫媽媽抹桌子和掃地,讓我打掃衛生的工作比預計時間早完成了半個小時,然後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午餐,這樣爺爺也可以在小區樓下拉二胡玩得更久一點。”

誇孩子“你真棒”有問題嗎?

妻子和女兒布丁

通過這樣的描述,沒有任何誇大的讚賞,但是讓孩子感覺到的是自己行為帶給他人的幫助,孩子會產生真實的成就感,而且主體還是孩子。



三、讓孩子自評,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變化

和孩子一起約定一個任務,制定一個表格,然後讓參與評價,評價自己的表現,也評價父母的表現,在記錄中,孩子看到自己的變化,也可以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制定好了任務,主體就是孩子,家長切忌變成“監工”。

誇孩子“你真棒”有問題嗎?

前一段時間,妻子用《小豬佩奇》的英語動畫片轉化成英語語境的遊戲,每天和女兒布丁做一個遊戲,為了保證遊戲進度和女兒的參與程度,妻子做了一個30天打卡表格,布丁遊戲結束,對媽媽的遊戲打分,對自己在遊戲中的表現打分,就這樣,堅持30天,孩子每天對遊戲充滿了期待,也對自己的打分環節充滿了期待,這個遊戲30天,一天不停的堅持了下來,布丁的英語表達突飛猛進。

這些方法,能讓孩子慢慢地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敢於直面挑戰,勇於面對挫折,瞭解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得到應有的成長和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