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金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盤丨觀復博物館藏

鈞窯對中國陶瓷史有個巨大的貢獻。它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一次呈現紅色。這不僅是對中國陶瓷史的貢獻,也是對世界陶瓷史的貢獻,這個貢獻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都是輝煌的。

我們對陶瓷要有一個基本常識的瞭解:陶瓷上所有的顏色都是金屬在高溫下呈現的顏色,比如青色是用鐵來呈色。鈞窯用銅作為呈色劑有一定的難度,銅在高溫下會揮發,會變得沒有顏色。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元代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碗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元代 鈞窯天青釉玫瑰紫斑碗

鈞窯為什麼使用銅作為呈色劑呢?因為當時鈞州的神垕(音後)鎮出產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銅。所以就近取材,用銅做呈色劑,使鈞窯在高溫下呈現出紅色。儘管那個紅色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說,不是大紅色,但已經非常接近於鮮豔的紅色了。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明初 鈞窯天青釉海棠式水仙盆丨觀復博物館藏

鈞窯屬於窯變系的瓷器,理論上講,它的呈色在入窯之前不能控制。古人對鈞窯有這樣的讚美"夕陽紫翠忽成嵐",就是說顏色忽然產生變化了。


所謂"窯變",是指進了窯以後,在燒造中才產生的變化,人力

不可控制。行話說"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鈞窯的本質。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金元時期 鈞窯月白釉乳釘紋雙系罐丨觀復博物館藏

鈞窯在燒造的前期絕對不可能控制,但經過工匠長時間摸索,慢慢能夠在一定限度之內有所控制。這個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要摒棄過去鈞窯燒造的隨意性。

今天能看見鈞窯瓷器中帶有明顯的筆觸,最有名的一塊盤子叫"三潭映月",明顯地畫出三道,中間無意中掉了一個點,所以叫三潭映月。從這樣的鈞瓷當中,能夠看出鈞窯後期的可控性。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鈞窯三潭印月盤 金丨觀復博物館藏

馬未都:入窯一色 出窯萬彩

鈞窯三潭印月盤 金丨觀復博物館藏

清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對鈞瓷做了一個總結,他的總結非常文學化,但是非常準確。他說:"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鈞之紫瀰漫全體。"

宋代鈞瓷的色澤是瀰漫狀的,顏色的邊緣完全看不清,而且往往是一個整體。比如一個花盆,就是一個統一色,全是玫瑰紫的。

到了金元以後,鈞瓷上開始有明顯的色斑存在,每個色斑可以聚成一個物形,像剛才我們說的三潭映月,就聚成了一個物形。

許之衡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也概括了宋鈞到元鈞的一個變化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