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四川省图书馆藏品失窃16年来两次上拍

近日,广东崇正2020年春季拍卖会“古逸清芬”信札古籍文献专场的部分重点拍品被指系四川省图书馆被盗藏品,一时引发热议。

据悉,广东崇正2020年春季拍卖会原计划于9月13日举办的“古逸清芬”信札古籍文献专场中,编号Lot.731-775的数十位近代名人致西南名儒林思进信札,是本场拍卖的重点拍品。8月29日,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对外发布此消息后,引起了四川省图书馆的注意。四川省图书馆对其发布的林思进藏书札的来源提出了质疑,经过反复对比后表示这些信札与四川省图书馆2004年失窃的文献高度相似。8月30日,四川省图书馆上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并即刻报案,主动向公安机关出示相关证据,成立由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组,配合公安机关办理案件。9月10日,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表示,林思进藏书扎的相关拍品已经撤拍。撤拍三天后的9月13日,四川省图书馆才发布了一则关于“馆藏文物现身广东某拍卖行”的相关说明,说明称,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西南名儒林思进和他的友朋书札崇正2020春拍”系2004年12月13日四川省图书馆书库失窃案的被盗文献。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该案调查。

含光:四川省图书馆藏品失窃16年来两次上拍

《鱼雁集》丛札

1938年,成都华阳籍名儒、四川省图书馆首任馆长林思进将黄宾虹、谢无量、陈宝琛、廖平等76位名人写给他的200多通信札汇编整理为六册,亲自题签为《鱼雁集》,并收藏于四川省图书馆。这批书札涉及近代政治、教育、文化名人甚多,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是极为难得的近代史研究材料,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次撤拍的书札便来自《鱼雁集》。更为令人诧异的是,《鱼雁集》并不是第一次被拍卖,早在2005年6月30日在上海崇源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鱼雁集》就已经现身拍场,估价12万-20万元,最终以30.8万元成交。对此,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表示,“2005年这批文物第一次被拍卖时,由于当时互联网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当时并未注意到这批藏品的拍卖信息。”

关于四川省图书馆2004年12月13日失窃事件,《华西都市报》曾在2004年12月15日进行过报道,报道称当时四川省图书馆三楼藏书馆库房内的书卷被盗,图书馆保卫科负责人谢兵向该报记者介绍,被盗的只是一卷书,并非大量文物古籍,并表示具体书名、价值等情况不便透露。此次上拍,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表示曾通过“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对涉事拍品“林思进藏书札”进行核实,但未查到登记信息。而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全国馆藏文物数据库中,也搜索不到《鱼雁集》相关藏品。《鱼雁集》失窃时馆方的含糊其辞和失窃藏品信息登记的缺失不免让人对事件的真相产生诸多猜疑。馆方管理上的漏洞和安保方面的失职自不必多说,珍贵文物被盗多年追踪无果,亦不进行登记,却两度出现在公开拍卖中,可见我国在失窃文物追回方面还亟待加强。

针对当前文物犯罪职业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特点,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不断完善“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机制”, 2011年我国就已成立打击文物犯罪信息中心,2017年上线启动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我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并录入国际刑警组织被盗艺术品数据库,为我国海外追索丢失文物提供依据,为打击文物犯罪和规范文物市场管理提供支撑。但该平台相关数据尚不完善,目前仅有260余件被盗文物的相关信息。文博单位的管理不善和被盗文物信息登记不及时都使得追踪失窃文物具有一定的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