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提起科研,幾乎是每個臨床醫護人員的痛處。絕大部分情況是,臨床工作完全沒問題,可一說起科研,立刻就不敢沾邊了。每到晉級的時候,更是發愁得不行。

科研,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有的人說,北上廣深的大醫院科研都很強啊,很多省市也都有科研能力很強醫院啊。

從醫學這個不斷髮展的自然科學性質本身來看,科研是必要的,而且直接關係到一個醫院、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患者救治能力。因此,總是要有科研能力強的醫院。

科研,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然而,資源分佈的嚴重不均,導致科研強的醫院只有那麼些家。在醫院內部,科研更是少數人的專利。絕大部分的醫護人員,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科研。總會有人去拿科研基金、去搶著幹這個活,其他人只能看看的份兒。到緊急的時候,只能低聲下氣求別人掛名。想當科研負責人或者第一作者,門都沒有,那都是Boss才能拿到的。

科研,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說句題外話,中國這麼難出諾貝爾獎醫學獎獲得者,和年輕人缺乏動力是否有直接關係?都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一個教授能有多少Idea啊?如果百花齊放,春還會遠嗎?

不僅對醫生是硬傷,對醫院也是硬傷。科技推動生產力,在醫學領域非常明顯。隨著新藥物、新器械的應用,很多過去沒辦法治療的疾病得以治療。比如,腹腔鏡手術的廣泛應用,其最大的貢獻者是腔鏡器械的發明。如果醫院缺乏科技創新能力,勢必要跟著別人屁股後面走。別說在國家層面產生影響力,在醫療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就連在地區也處於艱難維生的局面。

科研,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對於私立醫院來說,從院長到醫護人員、甚至醫療界的同行,幾乎沒有人能相信私立醫院能搞什麼科研。而現實也在啪啪打著臉:

原本從公立醫院走出來的科研型專家,失去了科研支持而變為普通醫護人員。這裡既包括院裡的設備、資金支持,也包括打造科研團隊的支持。然而,對科研感興趣比例更低的私立醫院人員構成,往往使科研成為幻想。

科研,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原本應對所有具備科研能力的醫院一視同仁的科研申報,卻額外附加了“三甲醫院”條件。看到這條規則,顯然這是外行制定的。這和中國選院士必須是院長有什麼區別?有哪個院士天天泡在實驗室的?還不是手下的那些兵研究出來的。而結果一出來,Boss就拿去申報各種了。而對治病來說,基礎科研固然重要,但臨床科研的缺失,將是一條腿走路。新藥物或者新器械的效果不是實驗室檢驗出來的,而是要經過臨床醫護的使用得出最終的評價的。因此,凡是醫護人員都應具有搞科研的資格。

原本在學術界有名的專家,一旦進入私立醫院,學術地位直線下滑。私立醫院人員也不少,但放眼國內醫學領域的各個學會,有幾個是私立醫院的專家?

科研,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另外,我們也發現一個現象:近些年,醫護人員的流動越來越頻繁。其中,很多私立醫院存在人員嚴重流失的現象。拋開薪資待遇方面,沒有職業規劃是其中很多人的共同特點。醫學不同於商業的是,商業可以純粹講求經濟效益,而醫學則不能。說得高尚一點,這是一個有情懷的事業。如果單純為了賺錢,有很多行業都賺得比當醫護人員多。而私立醫院一味以薪資留住人才,顯然效果不會太好。

如果私立醫院可以正常開展科研、教學等工作,醫護人員有了體面的薪資同時,也能享受到職業的成就感。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一個科研基本上都是1~2年的時間,也有更長的科研,試問一個人怎麼會在科研過程中離職?

因此可以說,科研是公立醫院的硬傷,更是私立醫院的急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