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信:在“一带一路”上低调潜行的油企先锋

2017年7月20日,《财富》杂志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国华信以437.43亿美元的营收,位列世界第222位,比去年上升7位。这已经是中国华信连续第四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且排名连年攀升。

中国华信的主营业务为能源和金融,其中能源业务又以石油相关业务为主。

中国华信:在“一带一路”上低调潜行的油企先锋

油价低迷令整个石油行业承压,然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中国华信反倒实现了业务的飞速发展。在2017年,中国华信拿下阿布扎比陆上油气区块4%的股权权益、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高宏集团股权、同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业务不断实现发展。

如果仔细探查中国华信的发展模式将发现,这些成果其实是其长期低调布局效应的逐步展现,也是同众多中国企业协同合作所产生的效果。

独特布局:以下游为切入进军上游

收购中东油气区块权益、经营加油站、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单从中国华信的能源业务类型看,似乎同一般的石油公司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单从业务类型和规模上看,很难理解中国华信的独特之处。

但从这些业务背后的布局方式看,中国华信和传统的石油公司有着不小的差异。这一点从中国华信在哈萨克斯坦的布局中,体现尤为明显。

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大国。哈萨克斯坦的探明可采石油储量达到39亿吨,排名世界第12位,全球主要的大型石油公司都有在此进行油气权益投资。

在海外发展之路上,中国华信也选择了哈萨克斯坦。不过在哈萨克斯坦,中国华信另辟蹊径,走了一条同其他国际石油公司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华信瞄准的并不是哈萨克斯坦的油气权益,而是有着更大的目标——通过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KMG)的股份,获取欧洲下游油气终端业务。

2015年12月14日,中国华信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在北京签署控股协议,收购其子公司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国际公司(KMGI)51%股份。

通过收购KMGI股权,中国华信在欧洲多国一举获得了1100多座加油站和油库管理系统,还获得了拥有7000余人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团队、原油加工量超过5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厂及化工厂,并进而参股、控股欧洲多国石油公司。

而获取欧洲下游油气终端业务,中国华信的目标不只是为了开加油站和炼厂。而是意在通过掌握对下游油气终端的控制权,以此为基础去获取上游油气区块权益。

“人人都喊定价权,凭什么给你定价?反正涨了也不心疼,再高都可以买。这些欧美日财团太了解你了,买的东西永远都是高的,我们国家的财富都被这些吃掉了。”中国华信董事局主席叶简明表示,“所以我要先有终端,因为我在中国不可能有终端。一个终端就是在欧洲,还有一个终端在东南亚。”

中国华信:在“一带一路”上低调潜行的油企先锋

中国华信在2016年12月5日,完成了对KMGI的正式收购。而在这一收购完成后不久,中国华信在油气上游领域就有了收获。

2017年2月20日,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宣布,其与中国华信签署协议,出让4%的陆上油田区块权益。除了中国华信,当时同ADNOC签订区块权益协议的公司还包括中石油、BP、道达尔等石油巨头,这也足见中国华信此笔收购的成功。

根据协议中4%的项目权益及目前的年产量计算,中国华信获得的年度份额油将超过320万吨,稳产高峰期将达到每年400万吨以上。

很显然,尽管中国华信没有像其他石油公司一样,把目标瞄向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源,但其随后获得的上游收获却更大。

成功背后的低调布局

中国华信所取得这些收获看似突然,但其背后实则是长期低调布局的结果。

叶简明说:“石油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量很大,我们要怎么做?所以我们建立了华信自己的金融平台体系,有银行、证券、财务、期货、信托、资管、基金等等。”在2009年起,中国华信就开始埋头布局打基础,制定了“能源”和“金融”相辅的战略路线。

建立欧洲油气终端、拿下阿布扎比油气区块,中国华信在取得这些成果之前,其实早已将其金融战略布局深入到了欧洲地区。

中国华信:在“一带一路”上低调潜行的油企先锋

在2014年10月27日,中国华信同捷克J&T金融集团签订协议,收购J&T金融集团50%股权。J&T金融集团业务涵盖传统银行业务、信托业务、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管理、租赁和保理、设备管理及其他金融创新等多个板块。金融战略的提前布局,为其海外后续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多人感觉中国华信是突然冒出来的。”叶简明说,“我们一开始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就非常清晰,经过二十年经营积累,一步一步走来,今天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到了爆发的时机。”

最大愿景:谋求国际话语权

在过去,中国在整个国际石油市场上拥有的话语权是有限的。例如在海外拓张之路上,中国的石油公司很难购买到优质的油气区块。但随着世界能源格局的转变,这种情况正在改善。

统计数据表明,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的日均石油进口量达到855万桶/日,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业内分析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

在中国的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国内诸多油田承受不住低油价,面临减产困境。中国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国内石油公司去海外寻找石油资源已成必然选择。而中国华信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壮大的。

中国华信:在“一带一路”上低调潜行的油企先锋

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为中国华信的海外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助力。中国华信在捷克建立金融支点,在格鲁吉亚打造能源物流纽带,将中东欧区域立为其海外拓展突破重点,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华信这些战略区域正好位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之上。与其说中国华信是在低油价下逆势爆发,不如说中国华信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顺势生长。

对于华信的快速发展,叶简明表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从民营企业的实际出发,为国家拓展海外能源,这就是秘诀。”

追求异质化的合作,而非同质化同其他中国企业直接竞争,这是中国华信战略的鲜明特点。

目前同中国华信建立合作的企业,不仅包括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能源企业,还包括太平洋保险、中国化工、大连大化、江西省铁路投资集团、韶关市人民政府、白山市人民政府、徐州矿务集团等等非能源机构。

中国华信:辅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华信为一家能源公司,但在海外却投资了不少非能源领域业务。例如中国华信在捷克投资了航空、旅游、酒店甚至是足球俱乐部。如此繁杂的投资极易造成一种误解,即中国华信在壮大后,开始走多元化业务发展道路,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虽然这些投资看似和能源行业无关,但实质上也是服务其能源战略的。中国华信表示,开展公共外交和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品牌信誉,吸引了捷克及中东欧地区优质企业的青睐和合作。这实际上是通过文化建立政商关系,服务于后续业务的开展,是一种战略性投资。

中国华信:在“一带一路”上低调潜行的油企先锋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把当地的精英人士吸收到我们这个平台。”叶简明说,通过这些组织,华信开展了强有力的公共外交活动,和很多国家的政要们建立了深厚关系。

投资这些非能源业务,可形成投资带动,并同大型国企混合发展走出国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国际市场互动,助力国内产业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投资非能源业务,是为了加强中国华信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

中国华信首席战略顾问白益民表示,华信走得快,不是华信成长快,而是资源配置的结果,这是中国华信利用金融、文化等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的结果。中国华信并不是像一个苗一样成长起来的,若是那样发展速度不可能这么快,中国华信做的是一个整合的工作。所以中国华信在海外闯荡,走的并不是单打独斗的模式,而是抱团合作。在中国企业的海外之路上,中国华信充当的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平台的角色,即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综合服务。

在能源物流方面,尤其可以看出这一点。例如中国华信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起了中亚石油天然气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与铁路运输LNG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经营网络建设业务,并通过华信已收购的哈萨克斯坦DGT,实现液化石油气(LPG)以铁路运输的方式由哈萨克斯坦境内运送至中国。

中国华信同广东国储、中船、营口港、日照港、云南能投、山东能源等国有企业都建立了类似的合作。

中国华信表示,其目标是成为中国企业“一带一路”进程中的产业组织者,辅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