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作者:八段锦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自己过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调整情绪和亲子关系,关注我就对啦~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脱口秀大会》晋级半决赛有个死亡之组,由夺冠呼声很高的周奇墨、呼兰,还有一个表现时好时坏的新人何广智组成。


赛前大家都以为何广智肯定被淘汰了,没想到最后被淘汰的却是被李诞推崇备至的“周老板”,他在线下的演出可是一票难求呢。


按庞博的说法,周老板的每个段子都要在线下磨得“舒适且优秀的程度”才会上台,他的表演可以说是完美了。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大张伟的点评很有意思,他说周奇墨一看就是个练家子,但是缺乏那种一听就“矮油,好神经病啊”的意外之喜;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而何广智逆袭,靠的是调侃自己“介于美丑临界”的颜值和日常得掉渣的地铁段子。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观众喜欢听逆袭故事,也只有足够戏剧化才能打动。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01 被吊高胃口的老父母们


我曾经建议小男人学校的主任,别老分享那些学霸的成功经验,什么哈佛,离普通孩子太远。


那些牛娃怎么都会考上好学校的不是吗?不过是在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做选择,还不如多分享点中间孩子的经验更有实际意义。


主任回复,他们上的学校没那么好,怕家长看不上。


也是,谁想听普通孩子的普通之路?无趣。


有时候,父母也很像被吊高胃口的“观众”,看惯了戏剧化的逆袭,一般的小进步、小优点全都看不上。


昨天小男人耐心收拾了奶奶送来的十多条小黄鱼,收拾完还把它们烧好了。我自己嫌麻烦从来不买小鱼,他肯痛快帮忙,我还挺高兴的。


但也就高兴了几分钟而已,马上又开始嫌弃他别的事没做好。


想要讨父母高兴,可真不容易呢。


吊高胃口的观众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什么实质性的贡献都没有,打击倒是不少。


被这样的观众审视着,就像周奇墨形容学渣听完英语听力考试那一长串导语后的反应:


我是谁,

我在干嘛,

我活着还有啥意思?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02 放弃戏剧化期待


有些学霸家长特别爱说,“我其实什么都没做,真的”、“我也不懂,都是孩子自己弄的”。


以前我认为这些家长太鸡贼,“我做了啥可不想告诉你”;要不就是过于傲娇,“告诉你你也学不会,说了也白说”。


现在我才越来越领悟到,这类家长说的才是大实话,实情就是如此,说了对你也没啥参考价值。


今年的双胞胎孩子一个考北大、一个考清华,还用分享经验吗?用脚想也能知道,有些孩子就是基因好。


说全靠孩子自己的至少不会误导人,让你以为只要做了某些事情,就能培养出一个同样的牛娃。


哪个厉害人物是全靠家长培养不靠家长基因的?


你自己的基因什么样,心里没数吗?


讲这些并不是想说明,学霸孩子的父母都是躺赢;正相反,我发现学霸的家长通常自己就是狠角色。


有个同学说,你上学时拼不过的那些人,你的孩子也拼不过那些人的孩子。


就算手把手教你那些经验,你也未必能做到,你的孩子更不一定能配合。


nnd,天道不轮回,辈辈都吃亏!


当然,我并不是想鼓励你让孩子靠基因吃饭。普通人的基因本来就不够使,光靠基因哪行?


八段锦想说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死活也无法真正接受的,对普通孩子不适合抱有戏剧化期待


“一切皆有可能”,从现实的角度是不可能的!(但这句广告词我最喜欢,可能因为洗脑效果好~)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才能“逆袭”呢?


电影《哈佛风雨路》的原型莉兹•默里,生于贫民窟,三、四岁时就发现父母偷摸吸毒,把救济金都用来买毒品,所以她很小就不得不上街乞讨,甚至偷东西吃。


10岁那年,母亲被查出艾滋病,莉兹还要照顾她,15岁母亲就过世了;不久,父亲也同样死于艾滋病。


然后这姑娘考上了哈佛,够逆袭了吧?


其实一研究,才发现这姑娘本来也不简单。


她爸曾是纽约大学心理学博士候选人,莉兹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她去图书馆借书。


你想想,什么人在社会混了几年后,还能重回学校,在马路边、地铁里一切能看书的地方学习?还想着坚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来自电影《哈佛风雨路》


答案是,一般人都不会!


她姐就没那么励志,也没那么幸运。


这姑娘的智商、品格都高于常人,运气还挺好,都不是完全靠努力就能造就的。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逆袭,能逆袭的都不是一般人。


你要不是纽大待选博士+吸毒致死,就不要整天惦记孩子怎么混上哈佛。


我并不是说奋斗没用,不奋斗才没用;也不是说父母是什么,孩子就是什么,我只是想说,你做不到、也给不了,就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能做到,这样日子会过得正常一点。


03 平平淡淡才是真


和孩子已经上大学的朋友聊天,她家娃当初也是死活不愿意读书操碎了心的,上的大学她开始也不满意。


但是现在她的体会不一样了,对普通孩子来说,上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并不值得家长过分焦虑,也不是你焦虑就能有那么多选择的。


让孩子进入大学教育,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补齐之前欠缺的社会课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怎么和人相处、怎么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等等。


我们现在这种教育模式,高中毕业之前很难做到全人教育,能把学业跟头把式完成就很好了。


需要有个大学的缓冲,让孩子全面发展一下再进入真正的社会。


有些之前太过于倾向学业、楞要拔高的,把其它能力都牺牲了,可能有这个缓冲都适应不了社会,遇到点挫折就崩溃了,那才是真废了。


学习还能补,这个连后悔都来不及。


现在上个普通大学不像过去那么难了,上大学以后的路可选择的也很多,不必太强求名次。


朋友的儿子上了大学,开始嫌弃大学不够好,后悔以前没用功,再加上现在找工作难,已经自愿考研。


孩子觉得有必要的时候,自己就会用功了。父母没必要对孩子的成绩多一点少一点、学校的名次高一点少一点过分上火。


放松点,反正再差也不至于损失个哈佛的。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袭的“观众型父母”


普通的孩子是啥意思,就是不会马上见到很理想的结果,日后也不会太了不起,所以八段锦想说的第二件事是,

普娃拼的是平和


就是有那种不爱读书、至少不太适合学校学习的孩子,在标准化体系下你逼疯他也是逼不出花来的。


有些东西不行可能就是不行,但有些东西有父母的协助就会发展得更好,比如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品格。


多给孩子一点健康成长的空间,家庭氛围不要太差、运动量不要太少;多体验和人交往、多培养积极情绪,这些都是长足发展的根基。


心态平和,才能打持久战。


哈佛大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积极心理学导师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曾经是个非常成功的牛娃。


但是每次获得成功后,他的心里却始终像是缺了一块,“只有迷惘和恐惧”,感受不到持久的幸福。


所以他就开始研究人类是怎么获得幸福的,他的结论是:


“要获取幸福,首先就是要接受不幸福。”


接受我们是普通的、孩子也是普通的,也许之后就能发现,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也是独特的,可以获得平平淡淡的幸福。


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一切皆有可能”。


· End ·


更多精彩:

父亲欲接15岁跳楼女儿双双身亡:打败我们的不是生死,而是日常

北大心理教授:优秀孩子都病了?别把学校变成精神病院

和青春期孩子搞好关系的5个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