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好的、收到”秒回领导未必满意,这样回信息才皆大欢喜

我是@职场潭松

,专注职场深度好文,为你提供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职场文章,欢迎关注交流发言。

篇幅虽长,值得深读!

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网络办公变得更加频繁,微信成为许多人办公的必备工具之一。

许多领导也喜欢通过微信下达命令、布置工作,因此如何回复领导的微信,成为必要学习的技巧。

有些人看到领导信息,能做到第一时间回复,有的喜欢回复“哦”,有的喜欢回复“收到”,有的喜欢回复“好的”。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回复领导是否满意?是否达到沟通的效果?

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探讨微信回复的话题:

1. “哦、好的、收到”回复的心理是什么?

2. “哦、好的、收到”回复的本质是什么?

3. 我们在微信中如何回复让领导满意?


“哦、好的、收到”秒回领导未必满意,这样回信息才皆大欢喜

01

“哦、好的、收到”这样回复的心理是什么?

回复越简单,心理活动越复杂。

1. 从领导角度来看,下属的回复经过大脑思考?

当领导精心编辑了一段信息,布置当前的工作并且发布给下属,这时下属快速回复一个“哦、好的、收到”,从心理层面来说,领导还是非常高兴,下属反应这么敏捷,尊重领导。

可是细心想一下,我编信息都花了大半时间,你看都还没看清楚,就回复我了,你有没有思考?你是不是在敷衍我?

比如:领导要求下属在一个星期内设计一个产品广告,下属及时回复了。

领导就想,下属收到了我的任务,可是广告的设计方向是什么?怎么设计这个广告?我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作为下属怎么不详细问问?有认真思考并完成任务吗?

所以这样回复,领导未必很满意。

2. 从下属角度来看,这样的回复是在初级思考。

当我们接到领导的工作任务信息后,作为下属又是在想什么呢?根据四象法的任务划分4个层次:


“哦、好的、收到”秒回领导未必满意,这样回信息才皆大欢喜

紧急重要任务: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们首先第一时间回复领导信息,不过回复后就有可能会抱怨,这么紧急是要累死下属吗?不能多给点时间吗?没有商量余地?

紧急不重要任务:紧急的事,先回复。由于紧急,所以不得不插进自己的工作安排中,心理不免抱怨领导不和自己商量,不问问自己手上有没有工作。

重要不紧急任务:比如,“请所有干部职工于2月17日正式返回单位上班。”这种机械操作性的任务时,我们及时回复,让领导知道我们知道这个信息。不过关于“上班有什么新要求?有什么新任务?”等深度信息,我们的心理没有去探索,而是在等待。

不重要不紧急任务:看到这个任务时,我们在回复的时候就会想,无关紧要的事情,领导就知道叫我做。

从这些可以看出,下属在这要回复时,并没有深度思考,仅停留在表层,甚至不愿意接受。

3. 从词语意义上来说,三者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当你的下属回复“哦”的时候,显然他没有做好准备,还在思考怎么办,甚至可能对你的任务有所反感,不太愿意接受,用“哦”简单表达一下态度。

当你的下属回复“好的”的时候,这时候他是比较听话,乐意接受你的任务,不过任务执行的方法是否明确、执行效果是否可知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当你的下属回复“收到”的时候,仅仅表示对这一工作任务表示收到,对于完成任务的态度、意愿、动力方面是否强烈等方面有所隐藏。

02

“哦、好的、收到”回复的本质是什么?

“哦、好的、收到”体现出了领导和下属不同的心理想法和传达出不同的含义,我们再深挖一下,“哦、好的、收到”回复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体现为三个方面:

1. 这是一场心理博弈的过程。

我们在上面已经分析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领导和下属的心理博弈的过程。

一方面,领导在布置工作任务,希望下属认真执行,并且把工作做好做出色。

另一方面,下属接到上级任务后,有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有的可能爽快的接受,有的可能会在心理抱怨,有的甚至可能产生抗拒,但因领导权威而不得不执行。

这其实就是一个静态博弈。

所谓的静态博弈,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对双方来说,容易形成混沌的行为重组。

作为领导,不知道下属采取什么行动计划,心理没有数,容易形成混沌状态。


“哦、好的、收到”秒回领导未必满意,这样回信息才皆大欢喜

2. 这是一场情感交流的过程。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再看看,我们在微信中回复“哦、好的、收到”,对于领导而言,下属的态度直接反映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产生喜悦、平稳、失望的体验。

对于下属而言,领导布置的任务对于自己而言,是否能接受?是否好完成?是否难度适中?这些都可以通过回复中体察到你的情感体验。

领导和下属的彼此互动,形成一个微妙的情感交流的过程。

3. 这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

百度百科中对信息反馈是这样解释,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领导发布任务信息出去给下属,下属对领导的信息进行简短反馈,不过到此结束。

因此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信息反馈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反馈环,也就是没有把领导的任务发生的作用结果反馈回去,比如任务完成与否?完成得怎么样?

所以,这种信息回复是信息反馈环中的一个小环,不完整的信息反馈环。

我们知道了“哦、好的、收到”信息回复的心理活动和本质,那么我们在工作中如何进行回复,让领导满意呢?

03

我们在微信中如何回复让领导满意?

信息回复就是和领导沟通的过程,我们要做好信息回复,就是好要做好沟通,保证信息畅通,从3方面入手: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补充沟通。

1. 非正式沟通,建立彼此信任关系

为什么要提非正式沟通?

前文我们已分析了,“哦、好的、收到”信息回复其实是领导和下属的心理博弈过程。而这种博弈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彼此间非常熟悉和信任,那么也就不用看今天这篇文章了。

我们日常接触中多以工作交流为主,包括微信发送信息和回复信息,这些都是正式沟通,专注地讨论工作。

那如何通过沟通弥补信任关系呢?那就是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非常有助于建立信任感。

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曾经在通用公司内部引入“非正式沟通”的管理理念。

非正式沟通是指办公室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各种沟通活动,一般以办公室人员之间的交往为基础,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而产生。

杰克·韦尔奇认为,非正式沟通是随心所欲的,从而增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感情交流。


“哦、好的、收到”秒回领导未必满意,这样回信息才皆大欢喜

非正式沟通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现实办公中,茶水间是大家非正式沟通的重要场合,打个水、聊几句,非正式沟通一下。或者走廊间、吸烟室,甚至厕所里等,都可以作为非正式沟通环境。

网络办公中,贾森·弗里德等人所著的《重来2:更为简单高效的远程工作方式》推荐了一种远程办公的“虚拟饮水机”。37signals网络公司编写了一个专用团队聊天程序。它的用意就是开辟一块独立的聊天室,人人都可以在里面聊聊天,轻松一下,为大家提供一个社交空间。

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群建立一个工作之外的非正式沟通群,在这个群一般少谈工作,多谈生活、娱乐、家庭,借以拉近彼此心理距离。

在非正式沟通中,我们要把握几个分寸。

以询问替代命令。美国的心理学家雷德认为,对下属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而要用询问的方式。命令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是容易的,但接受命令的这个人是否愿意做好某件事就不确定了。领导最好能够采取询问的方式对待下属,这样既可以了解下属内心的真实想法。

以平等态度对待领导。反过来,我们不要因为对待领导而感到紧张、拘谨、自卑,要显得大方自信有度,除说话本身的内容外,还可以通过语气、语调、表情等细节体现出来。

世界著名的谈话艺术专家费尔特说过,“你应该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切忌妄自尊大,平常的话要避免争论。外表应该坦白而率直,内心应该谨慎而仔细。”

以愉快心情沟通。有些人认为非正式沟通就可以想说什么就什么,特别喜欢评论他人的短处,说人的风凉话。这当然不可行,说坏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能给人任何持续的满足。心理学家提醒我们,说别人坏话是一种高风险的运动,可能很快就沦为粗鄙,因此有必要努力避免。

2. 正式沟通,让领导得到满意回复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中依据规章制度明文规定的原则和渠道进行的沟通。

如何通过微信进行正式有效沟通呢?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有效沟通的“四项法则”。

法则一:沟通是一种感知

沟通需要让对方感知到你的表达基本内容和基本含义。

比如和一个半文盲员工交谈,你就要用对方熟悉的语言进行交谈,否则沟通无法进行。

同样和领导沟通时,我们既要感知到领导的意图,又要让领导感知到我们的态度和决心。

德鲁克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

法则二:沟通是一种期望

我们在进行沟通中,要了解对方的期待是什么?

我们的心智模式会使我们强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图,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通常是不会被接收的。

法则三:沟通产生要求

沟通会产生需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分布工作任务,下达指标等,它总是要求接受者要成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种理念。

“哦、好的、收到”秒回领导未必满意,这样回信息才皆大欢喜

根据彼得·德鲁克的沟通前三个法则,我们进行微信回复。

比如,领导发来一条信息:小王,为了迎接更好开展新年招聘咨询工作,请你5天内完成一份大学生跳槽调查报告。

如果你回复“哦”,你想想领导会想什么?也许他在心里想,小王行不行?能不能完成任务?

根据上面的三项法则,我们来做个分析。

感知领导的意图,这个任务是建立在更好开展新年招聘咨询工作基础上,事关公司新年工作开局,领导把这个任务给我,是对我的信任。

领导的期望,是希望我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而且是更好开展新年招聘咨询工作,质量必须是上乘的,数据可靠,不可马虎了事。

领导的要求,时间相当紧急,5天内就要完成,而且不可以拖延。

根据这些对信息的解读,我们就要一一作出回应:

“好的,领导。我将马上着手安排展开调查。我初步思考了一下,我将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方面,安排小温等人对我们的合作企业聘用跳槽情况进行调查;另一方安排小伍等人制作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第三,安排小金等人对市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为了赶时间,我们将加班加点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到时呈给您审阅。”

这样的回复,一一回应了领导的感知、期望和要求,表明我特别重视这次任务,深入思考提出思路确保质量过硬,加班加点保证完成任务。

彼得·德鲁克提出沟通的第四个法则:信息不是沟通。

这不是前面的相冲突吗?

沟通以信息为基础,但和信息不是一回事。

而沟通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是中性的,而沟通的背后都隐藏着目的。

真正的沟通还应建立的各种表情、感情等基础之上,仅有微信这种信息发送与回复,显然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因此,就需要在微信回复反馈基础上,进行补充沟通。

3.补充沟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面对面沟通的作用远远大于微信沟通,因为通过面面沟通,可以感知到对方的真实想法、情感流露、工作态度、情绪等各方面,而这些有利于促进双方的深入沟通,促进更好开展工作。

特别是这种领导在微信里布置了工作,而我们做出了正面回应,然后就需要面对面沟通,及时反馈我们工作的进展和结果,从领导那得到正面或负面反馈,以此修正工作。

《哈佛学不到》作者、美国作家马克.麦考梅克说,对于领导而言,谁能很好地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好好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哦、好的、收到”秒回领导未必满意,这样回信息才皆大欢喜

我们怎么进行事后工作汇报呢?

在日本作家大石哲之《靠谱》一书中,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咨询行业经历,提出了PREP循环模型,这是一种“先讲结论”的方法。

  • P(Point)先讲结论,摆明内容主旨。
  • R(Reason)提供依据,有理有据验证结果。
  • E(Example)列举事例,用必要的实例、数据论述观点。
  • P(Point)重申结论,最后点明内容主旨,征询领导意见。

根据PREP循环模型,我们向总经理汇报我们的调查报告。

(结论)总经理,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跳槽频率明显缩短,特别是95后的大学生,平均7个月就选择跳槽。

首先让领导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印象。

(依据)

经理,我们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调查、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市场随机调查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调查,得出这样一个数据。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事例)经理,您看,这是我们调查的详细数据(相关数据及统计图表),也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比如刚刚毕业于江西南昌大学的赵宇,本科毕业不到一年就已经换了五次工作。

(重申结论)经理,这个调查显示,年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职没有固定的认知,跳槽频次明显更多。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请领导对这次工作提出意见。

针对领导的反馈,需要及时作出新的反应,采取新的改进措施。

比如领导提出市场调查样本太少,代表性不强,那我们应该扩大样板,增加代表性的调查对象。

结束语:微信回复不能简单了之,为做好微信沟通,我们需要做好非正式沟通、微信正式沟通和事后补充沟通,逻辑层层递进,让领导下发的任务及时落实,也让我们的回复得到领导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