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王室式微,周王仅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东周王室式微,周王仅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平王东迁,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由统一的西周王朝走向分裂的春秋时代。一个庞大的西周王朝,一个“赫赫宗周”,为什么被犬戎兵一击就土崩瓦解了呢?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远在幽王的祖父厉王时,西周王室内部就已是矛盾重重,著名的“国人暴动”竟把厉王赶下了台。幽王的父亲宣王吸取教训,整顿国政,进行改革,缓解了周王朝内部的矛盾,国力一度强大起来。但是后来宣王不断对外用兵,且时有失败,致使国力再次衰微。

宣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强迫鲁国国君废长立幼,破坏周朝的宗法制度,同姓诸侯对此大为不满。他又无辜诛杀大臣,弄得人人自危。到了宣王晚年,西周王室已是危机四伏。

接替宣王的幽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一上台就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阿谀奉承的虢石父为卿,执掌王室大政。奸臣当道,正直的大臣却横遭打击。例如,在千亩之战中拼命救出周宣王的奄父之子叔带就被迫逃到晋国,所以,《诗经》上说,周幽王的用人方针是打击好人,重用坏人。重用坏人的后果,不是亡国就是造成国内动乱、国力衰弱,这可说是一条千古不渝的真理。

周幽王本人荒淫无度,宠幸褒姒,沉迷于酒色;而自然灾害又连年不断,先是大地震,接着又是大旱。一系列的天灾,带给人们无穷的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统治阶级不但不救灾,反而趁火打劫,大肆抢夺土地和奴隶。可见,幽王被杀,西周瓦解,并非偶然。

周平王被诸侯拥立的同时,虢公翰也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为携王,一度出现“两周并存”的局面。周平王得到郑、卫、秦、晋、鲁、许等诸侯国的支持,十余年后,晋文侯攻杀携王,“两周并存”的局面才结束。

东周王室式微,周王仅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力量大大衰落了。

西周时期,王室控制的土地,比任何诸侯国都大,按古书所载,天子之地方千里,诸侯国最大不过方百里。但是,平王东迁后,将关中大片土地拱手让于秦侯,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它东不过荥阳,西不越潼关,南不跨汝水,北限于沁水南岸,纵横只有方600余里的地方。

其后,又把沁水南岸的温原、阳樊等地给了晋国,虎牢(今河南荥阳境)以东给了郑国,陕西东部的酒泉给了虢国,洛阳南伊河一带被允姓之戎盘踞着,于是王室统治的地盘截长续短,仅有方一二百里,与方千里的齐秦晋楚不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了。

土地缩小了,收入减少了,但周天子的派头却不能没有,要维持王室的各种开销,又要给来朝的诸侯以赏赐,财政上就发生了很大的困难,“天子不求私财”的面子也顾不得了。

周平王死后,没有随葬品,周桓王只得派人到鲁国去乞讨。周襄王(前651-前619在位)即位后连乘坐的车子也没有,又派人到鲁国去索要。

王室的用器,要靠诸侯供给。周景王在公元前527年(鲁昭公十五年)宴请晋国的荀跞,他指着席上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唯独晋国没有呢。”

荀跞的随从籍谈回答说:“晋国受封时王室六没有给我们器物,所以没有可送的。”

周景王历数王室封晋时赐予的土地、器物加以反驳,使籍谈无言以对。籍谈世代掌管典籍之职,景王于是讽刺他是“数典忘祖”。

周景王所讲的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早期王室对诸侯的封赏情况,而今却变成向诸侯伸手乞讨,两相对照,表明王室经济是如何拮据。

进入春秋以后,王室内部不断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这也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力量。公元前794年(鲁桓公十八年),王室大臣周公黑肩密谋杀死庄王而立庄王之弟王子克,因辛伯告发,黑肩被杀,王子克逃到燕国 。

公元前675年(鲁庄公十九年),惠王的异母弟王子颓在五个不满惠王的大夫的拥护下,向惠王发动武装攻击。王子颓在南燕和卫国支持下,赶走惠王而自立为王。这场乱子闹了3年,在虢、郑两国的帮助下,才平定下去。

公元前649年(鲁僖公十一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勾结杨、拒、泉、皋、伊、洛等戎人进攻王城,把东城门烧掉,在秦、晋两国援救下,戎人才退,王子带逃到齐国避难。

过了十年,王子带被襄王召回,又与襄王的隗后私通。襄王废掉隗后,隗后的母家狄人于是拥戴王子带而攻襄王。襄王逃到郑国的汜地,在外流落近一年,晋文公即位为“求诸侯”而勤王,派大军攻杀了王子带,才把襄王接回王都。这次乱子前后经历了15年。

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后,王子朝为夺取王位,攻杀了太子王子猛,占领王宫。王子猛弟王子匄立为敬王,但不能回宫,只得迁居到“殷顽民”所居住的地区,王室于是搬家,此地就是后来的“成周”。

东周王室的每次内乱,都要依靠诸侯的力量方能平息。靠诸侯力量坐上王位的周王,自顾不暇,诸侯当然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地盘的缩小,使周王室经济上不能自立;多次的内乱又使王室在政治上丧失了尊严地位。

东周王室式微,周王仅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像楚国国君熊通竟自己要求提升他的爵位,周王不允就干脆自称为王,要与周王平起平坐;楚庄王把军队开到王室的土地上,问九鼎的轻重,大有取而代之之意。

就是以“勤王”号召诸侯的晋文公,也公然当面向周襄王“请隧”——天子下葬时使用的墓道,以便他死后用天子的礼仪下葬,虽然被襄王婉言拒绝,但却反映出诸侯眼里已是目无“天子”了。

按西周时的制度,周天子每隔几年要到全国各地去巡视一番,以考察诸侯的政绩,叫做“巡狩”;而诸侯到一定时期要前往王都朝见周王,这叫做“述职”,天子在此时还要重新选取一次各诸侯的爵位等级。

这是王权的重要标志。诸侯有一次不到的要贬降其爵位,两次不到的要削减封地,若连续三次不到,就要兴兵讨伐。

东迁后,“巡狩”之事就很少进行了。郑国在泰山脚下有一块土地,是过去天子巡狩时专用来助祭的。进入春秋后天子不“巡狩”了,这块田无用,郑国就同鲁国交换,把它给了鲁国。这件事反映出天子“巡狩礼”的彻底崩溃。

诸侯朝见天子“述职”之事,春秋时代也几乎看不见了,即或有,也是为某种暂时的需要而进行的。与此相反,倒是周王对诸侯进行聘问,例如鲁国在隐公当政的11年中,周王3次派王臣往鲁聘问;鲁桓公当政的头8年里,周王也曾3次派王臣到鲁国聘问。而鲁国却一次也没有派过人到王室朝见天子。

诸侯死了,儿子继位,治丧完毕后,按西周礼制的规定,必须穿上低等贵族的服装去朝见天子,天子再按他原来的爵位赐给衣冠和圭、璧、璋等礼器,这在天子是“赐命”,在新即位的诸侯是“受命”,经过这一赐一受,诸侯的爵位方算合法。

东迁后新即位的诸侯都不去王都“受命”,但受天子之命这块牌子还得要,国君懒得去,就派人去向周王“请”,也就是要。周王还得派人把册命送去。

即位派人到王都来“请命”的,还算是多少有些对周王的敬意,有的根本就不来“请”。像鲁桓公即位后,简直不理会这一套,直到他死后其侄子庄公才派人代其叔父去向周王“请命”,周天子也就派人把册命桓公为鲁国合法国君的文书送到鲁国。可是,这时的鲁桓公已是冢中枯骨了。

对大国诸侯,周天子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还主动派人把“王命”送去。公元前651年(鲁僖公九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会盟诸侯,周襄王特地派大臣宰孔赐给齐桓公一块祭肉,以表示周天子对他霸主地位的承认。

这些事件说明,周天子的地位十分衰微,真正的王权已不存在了。

真正的王权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却同春秋时代相始终。它作为各霸主号令诸侯,打击异己的一个旗号,直到春秋末年。齐桓公如此,晋文公如此,吴王夫差也是如此。虽然这些已经仅是形式,但是却反映了周王在这以前确实是凌驾于各诸侯之上的全国统一政权的最高“共主”。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春秋史话》。《春秋史话》作者为王贵民、应永深、杨升南,三位先生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