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始創於秦代,從篆書發展而來,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字形多寬扁,橫長豎短,氣貌莊重,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為歷代書法家器重。在當代書法家李金城先生的藝術文本里,隸書是他最喜好、最為擅長的字體,在當今書法界獨具一格,深受人們喜愛。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李金城先生,字華府、素知、新生,號琅琊居士,臨沂高新區羅西街道辦事處前黃土堰人。他童年上私塾,即勤學好問,迄今七十餘年,在書法上執著追求,筆耕不輟,涉獵於各種字體,曾得王學仲、歐陽中石等書壇名流指點、賞識。理論界普遍認為,李金城先生的書法具有工整豐潤、法度嚴謹、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藝術風貌,獨具自己的審美特色和藝術價值,口碑廣佈,遂成為群眾眼熟能詳的藝術符號。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李金城先生對隸書特別用功,在各種書體中其隸書最有造詣,也寫得最有特色,被廣為收藏。他承接沂蒙先賢王思衍、陳允升一脈而來的從藝傳統,對曹全、張遷、禮器、乙瑛、華山、石門頌等碑鑽研甚深,研摩既久,如此長期歷練、感悟,遂成今日隸書面貌:在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的規矩中透出靈動之氣、婀娜之姿、闊達之象,化解了造作、凝滯、呆板之弊,顯示出自家獨特而豐厚的美學意蘊。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在李金城先生看來,要成為真正有造詣的書法家,不但要刻苦臨池,練好字內功;還要心究書學理論,加強文化修養,修好“字外功”。聯繫到作品,我們會發現李金城先生的隸書從曹全碑開蒙,由外到內,認真解讀曹全碑,並無數遍臨寫,遂以曹全碑的清俊工秀、廟堂之氣為基調,又力行審美開拓,採集其他碑帖用筆、結字、章法之長以及風神、內涵所在,如上述張遷碑之端正朴茂、方勁雄渾,禮器碑之中正典雅、疏朗清勁,乙瑛碑之密麗風韻、整肅法全,華山碑之奇正多變、波磔圓轉,石門頌之放縱舒展、瘦勁開張等,以及傅山、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劉炳森、孫奇峰等歷代隸書名家的書寫範式,皆經過他多番揣摩,反覆臨寫、品味,而予以不同程度的吸收、化用。此外,他對楷、行、草、篆等其他書體的特點,也予以一定的借鑑。如此以來,最終在融會貫通的意義上逐步造就了自己的隸書藝術風格。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李金城先生的隸書樸質寬厚,溫雅蘊秀,淳古清暢。觀其現場運筆,成竹在胸,寫其心象,以氣行筆,點畫之間氣脈貫通,一任自然。從中看得出,他自書法技巧熟練以後,沿著由形入神、氣韻為宗的審美旨歸,往上提煉,昇華,體現了他以學養為根基,把其博通文史、長期浸淫於書法文化的研究心得,也寫了進去,從而書寫出自家的隸書神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獲得創新,不疾不厲,不板不滯,既符合典雅的規範,又溢出活潑的氣韻,達到較高的審美境界,與那種專務狂怪、虛淺、浮躁的所謂現代派書寫現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欣賞其近期創作的隸書精品,平正於內,奇崛、跌宕於外,規整而不失暢快,飄逸而不失沉著,體勢變化看似平淡,而結體推敲卻含嚴謹。可見,他寫得得心應手,使形式之美和內容底蘊完美結合起來;意念在前,書寫在後,字如其人,性情亦在其中。這就表明,其創作不是臨寫前的特別安排和創意,而是集結、運用了他持之以恆的多年積累與修養,故而骨力洞達,富有神氣。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談起隸書創作體會,李金城先生說:““寫隸書呢,就是它有個規律,就是古老枯拙,寫出來呢,很古老,有個蒼拙的味道;斬釘截鐵,拉起來那個豎呢,比較齊一些,不要出懸針;蠶頭燕尾,起筆的時候出個蠶頭,落筆的時候出個燕尾;如龜如鱉,寫出字來呢,要扁一些,隸書呢就是要扁,龜、鱉不都是扁的嗎?蠶不雙施,一個字上呢,不能要兩個蠶頭;燕無二捏,一個字上呢,不能要兩個燕尾。重濁輕清,重的地方呢,筆要濁,要重;輕的地方呢,把筆提起來,要寫得清楚的。忌俗點劃,那個點、劃,都不是楷書的點、劃。它那個點吧,扁一些;劃呢,它跟楷書也不一樣。所以,要想寫好隸書,這個歌訣,必須得掌握。”

獨具一格 隸麗眾睹——書法家李金城的隸書創作

長期不間斷的書寫,使李金城先生對隸書懷有濃郁的情結,一直潛心於隸書藝道之探索,而今頗具厚積薄發之勢,他始終致力於藝術為大眾服務,拳拳情繫桑梓地,老驥伏櫪譜新篇!(上官爵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