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歷史上有一句形容皇帝與大臣的關係的詩句歷來被人們認同,那就是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作為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皇帝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皇權。倘若有臣子威脅到自己的至尊的地位,那麼不論你是忠臣,還是良將,都格殺勿論。而作為歷史上殺功臣最多的皇帝之一,朱元璋,也是堅定不移地踐行這一“箴言”,刀下有無數功臣之魂。

然而有這樣一個人,他一早就看出了朱元璋多疑殘暴的性格,在國家大局已定之後就選擇回家種田,可是十九年後,他還是被滿門抄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個人就是李善長,他曾經不止一次地被朱元璋稱讚為“在世蕭何”。可見李善長對於大明朝的建立真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他為何還會落得如此下場?

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在朱元璋還處在功不成,名不就的勢微之時,李善長就以自己敏銳的政治眼光發現了朱元璋身上異於常人的政治才華,投奔於他。李善長自小酷愛讀書,人也十分聰慧,識人的能力很強。而且他通曉典故,“習法家言,策事多中”,對於謀劃事情方面也十分的有能力。

所以在他投奔朱元璋之後,朱元璋就以禮相待,諮詢他一些軍事上的事。而他也盡力輔佐,出謀劃策,勸朱元璋效仿劉邦,做一個平民皇帝。

有了李善長的鼓勵,朱元璋樹立了進取的信心,不斷地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定的威信。但是,禍福相依,朱元璋的崛起,導致了上司郭子興的不滿。於是就打算削弱朱元璋的勢力,將李善長調歸自己所有。

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這對於李善長來說,是一件晉升的好事,但是他並沒有感到開心,反而“悲愴流涕”,不捨朱元璋。朱元璋得知之後,也十分感動,對他更加信任,重用。而李善長也“勤勉自持,毫不倦怠”(《明史·李善長傳》)。

而後朱元璋東征西討,李善長就為他謀劃軍糧和後勤的保障,為他協調各位將領之間的矛盾。等到明朝建立之後,他又幫助朱元璋打理明朝的經濟,制定了鹽法,茶法,錢法,漁法······使大明朝的經濟蒸蒸日上。

他還和劉伯溫一同編纂《大明律》,穩定了戰亂之後的社會秩序,讓明朝儘快走向正軌。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之人,在看到朱元璋殺了一個又一個曾經的生死之交,肱骨之臣之後,不禁感到害怕,於是就在五十八歲時,告老還鄉,準備後半輩子頤養天年。

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在家19年老實本分,可就是這樣,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他,滅了他的三族。難道朱元璋就真的容不下功臣嗎?

其實,李善長雖然已經遠離了朝政,但是他的一些行為卻依舊損害了朱元璋的皇權。

首先就是李善長在朝堂期間就與胡惟庸交好,兩人發展黨羽,形成了“淮西黨 ”,這雖然是大臣們之間的黨爭,但是多疑敏感如朱元璋,怎麼會容忍朝中的黨羽發展壯大,影響皇權呢?後來李善長雖然隱退,但是他依舊與胡惟庸有聯繫,還通過姻親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在操控著他,讓自己雖然遠離朝堂,但是依舊所有事情都知曉。

其次就是最重要的,在胡惟庸意欲謀反之時,曾經與他商議,他明明知道消息,卻沒有上報給朱元璋,反而是對他們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這意思不但代表了他沒有阻攔這種大逆不道之事,反而是在默許他們,只不過是不想被牽連,所以讓他們在自己死後再為。後來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為謀反被殺,受到牽連的人眾多,但是朱元璋念在李善長的功勞,赦免了他,甚至赦免了李善長之弟李存義父子,可以說是皇恩浩蕩了。

但是對於陛下的大發善心,李善長卻並沒有表現出臣子的感恩和敬畏,這就惹得明太祖朱元璋十分不快。而後一件事讓朱元璋下定了殺李善長的決心,就是有人舉報李善長在藍玉將軍抓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時,而李善長卻“匿而不報”,朱元璋震怒之下,在洪武三十二年,以胡惟庸餘黨追責李善長,夷其三族,滅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

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李善長這一生,對於明朝來說確實是戰功赫赫,忠心耿耿,但是後期,作為一個臣子來說,他確實有一些過錯。他明知道朱元璋憑藉微末之身,一點點南征北戰才得來的江山,十分地不易。所以當上皇帝之後,對於這些功勳元老十分忌憚,怕他們步了自己的後塵。

他作為開國眾公之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之時,廣結群臣,廣納門生,讓自己權勢滔天。後來雖然因為害怕而隱退,但是卻沒有真正地退去朝堂,反而是結交胡惟庸這個具有狼子野心之人,最後招來了殺身之禍。所以說,他的死,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自己沒有抵擋住權利的誘惑造成的。

有一句話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倘若歷史上的臣子能踐行這句話,那麼或許就會少一些殺功臣的皇帝吧。

功臣告老還鄉19年,在家一直老實本分,朱元璋卻下令:滿門抄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