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銳評|減費降稅有“準頭”,讓“放水”與“養魚”相得益彰

今年,“減稅降費”是個熱詞。

11月11日,山東省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前三季度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情況。財政、稅務、海關等部門負責同志介紹情況時,都用了“精準”二字。

的確,今年的減稅降費,很有“準頭”。從國家層面看,減稅降費主要“聚焦”於醫療防治、物資保障、外徑外貿、困難行業、小微企業,針對性很強。從各地情況看,減費降稅主要“聚焦”受疫情影響大的困難行業給予稅收優惠,“聚焦”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微企業減免稅費,“聚焦”社會反映強烈的用工成本高問題給予社保費和殘保金減免,“聚焦”企業停產停業期間租金壓力大給予房租減免。

有“準頭”才有成效。以山東為例,面對部分行業普遍經營困難的狀況,及時研究出臺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政策,對六類困難行業和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兩稅”,助力困難行業渡過難關。據統計,前三季度,山東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329億元,減免企業社保醫保繳費733億元,降低政府性收費35億元,全年將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1850億元左右,為最困難、最急需的企業減負降壓、雪中送炭,增強了企業獲得感。可以說,減費降稅有了“準頭”,也就有了“四兩撥千斤”功效,讓市場主體受益有了“笑臉”,增強了擺脫困難的信心,這是一種“放水養魚”的大智慧。

“放水養魚”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智慧。回顧過去,從聯產承包、國企鬆綁,到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這些“放水養魚”措施,“放”出了市場活力,“放”強了發展動力。減稅降費,以“小舍”換“大得”,也是一個“放水養魚”好政策。當然,“放水養魚”不能“大水漫灌”,“精準”至關重要。在山東,月銷售額在1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今年已基本不需繳納各項稅費;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上、全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地方減免權限內的稅費已基本免除,“減”出了企業發展“加法”,市場主體信心足了,發展腳步越來越快,全省經濟運行向好勢頭不斷鞏固拓展。

“放水”是一種手段,為的是“養魚”,做大發展“增量”。今年以來,山東新登記市場主體163.2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60.5萬戶,增長14.5%,市場主體快速增加,促進了經濟復甦。減費降稅要有“準頭”,既要明確給誰“減”,更要“一竿子插到底”。現實中,有了減稅降費政策,不等於企業自動得到實惠了。記者調查發現,在減稅降費政策落實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有的中間環節太多,不能及時傳遞到所需幫助的企業手裡,讓政策效力打折扣。提高減費降稅“準頭”,關鍵要提高政策“執行力”“知曉率”“到達率”,直接為市場主體“減負”“放水”“拓空間”,使廣大市場主體不僅能夠正常生存,而且能夠實現更大發展。

市場主體是經濟運行最基本單位,一頭連著經濟大動脈,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保市場主體是“六保”之基,保住市場主體才能穩住經濟基本盤。要“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放水養魚”是高招。當然,“放水”不能亂放,而要精準、到位;“養魚”要有“養分”,也要有底線、有規範。這就需要把握“放水”與“養魚”的關係,以剛剛好的“水位”“水質”,讓“魚”遊得歡、長得壯,讓“魚”越來越多,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水美則魚肥。市場主體好則經濟好,市場主體強則經濟強,這是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基石和底氣。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秀嶺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