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唯物地看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

(一)陰陽對立

陰陽對立有兩個方面意義:

一是指,萬事萬物之間都有相互對立的兩面。比如有上就有下,有熱就有寒,有男就有女,有生就有死。不論什麼事物,總存在它的對立面。

二是指,同一事物內部也存在對立的兩面。也即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男人屬陽,男人中也有陽剛的男人和陰柔的男人。春夏溫熱為陽,秋冬寒涼為陰,春夏之中春又為陰,夏又為陽。總之就是萬事萬物都可以一分為二,而且可以不斷的一分為二,永無止境直至千千萬萬。這也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含義。

客觀唯物地看陰陽學說

(二)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指陰陽是相互對立的,但是它們又是相互依存的。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1、對立的兩面又以對方的存在定義自己的存在。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寒也就無所謂熱,如果從來沒有出生也就無所謂死亡……萬事萬物是在比較中才有其意義,所以沒有陰也就沒有陽。相互對立的兩面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存在相互的鬥爭和制約,所以沒有敵人也就沒有英雄,沒有奸臣也就沒有忠臣。

2、陰陽以彼此為自己存在和實現自己功用的前提。任何事物內部都有兩個力——維持原態的力和突破原態的力。前一個使事物可以保持其固有的狀態,即陰;後一個使事物可以發展變化同時也破壞原有的狀態,即陽。沒有維持,事物將瞬間解體,事物都不復存在,自然也沒有發展變化。沒有發展變化,事物將是一潭死水,沒有任何作用。即所謂“陽無陰不附,陰無陽不用”。陰是陽的載體,陽推動陰發展變化。陰陽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千千萬萬的宇宙現象和規律,此即“一陰一陽之謂道”。

(三)陰陽消長 此進彼退

陰陽同時存在於事物內部,陰消則陽長,陽消則陰長。譬如一天從中午12:00到晚上12:00,陽氣漸衰,陰氣漸長。從午夜12:00到中午12:00則是一個陰氣漸衰,陰氣漸長的過程。

一年四季也是如此。“寒來暑往,暑往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月焉.”由春至夏,陽長而陰消;由夏至冬,陰長而陽消。這種以陰長陽消,陽長陰消的動態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變化。如果陰陽消長出現異常,事物發展變化就會出現反常。

客觀唯物地看陰陽學說

日出東方,陽氣初生

(四)陰陽轉化 質量互變

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這個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會產生質變,這就是陰陽轉化。我們通常說的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就是陰陽轉化。從午夜12:00到中午12:00是陽長的過程,到中午12:00陽氣長到極致,這時陰氣便萌生了。

二、陰陽的對立與流行

陰陽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立,二是流行。理解陰陽,必須從這兩方面去理解,缺一不可。

朱熹說:“陰陽有個流行底,有個定位底。‘一動—靜,互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有兩義,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所謂“定位底”便是陰陽的對立。所謂“流行底”便是陰陽的流行。對立是一種靜態的橫向比較,流行是一種動態的縱向比較。

客觀唯物地看陰陽學說

朱熹圖

我們說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它對立的一面,比如上和下相對,男和女相對,天和地相對。這是一個橫向的比較,這就是陰陽的對立。

客觀唯物地看陰陽學說

陰陽對立,相對存在

任何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出生、成長、成熟、死亡。這個變化就是一氣運行導致的。一氣運行,長時為陽,消時為陰。譬如春夏秋冬,春夏氣上升為陽,秋冬氣下降為陰。這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縱向的比較,這就是陰陽的流行。

客觀唯物地看陰陽學說

陰陽流行,四季交替

陰陽的流行對於我們後面理解五行以及五行的生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單純以陰陽的對立是不能全面準確理解陰陽五行體系的,這個必須要明白。

三、體用論

體用論也是中國哲學中重要的概念,其本質還是陰陽理論。比如“體陰而用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用的含義有兩種:

1、實物為體,功能為用。任何一件物體,都有它多種不同的作用。陽主氣,陰主形。陰便是體,是實物;陽便是用,是功能。故有“陰為體,陽為用”之說。譬如水杯,它的材料陶瓷是實物,為體;它的功用是盛水喝,這就是用。又比如斧頭,材料鐵是實物,為體;砍伐是功用,為用。

2、以本原為體,派生為用。體是事物深微的本質、原理,是始終如一的,但是在不同的條件下會派生出不同的現象。體是理,是隱藏在不同事物後面,主宰事物的變化發展的本原。用是象,是理在不同條件的一種外在形式。無形之理當以物象來顯示其意義和功能;有形之象本於無形之理。我們說物質有波粒二象性,這是體。物質在不同的狀態下展現出不同的規律,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這便是用。又比如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展示出善惡的不同形象,這個人便是體,展現出的形象便是用。用只是本體在不同環境中不同的表現形式,也並非因為用的不同就變成兩個個體,其本質還是同一個個體。就如一個人表現出的善惡,只是他的任性在不同環境中的反應,並非他一會是善良的,一會又是邪惡的了。

客觀唯物地看陰陽學說

你能看到少女,也能看到巫婆,但這只是一張圖,而不是兩張。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曾提出“兩種實體”的理論,認為個體事物是第一實體,一般性的東西是第二實體。而在朱熹哲學中則認為前者是形下之器,後者是形上之理。他還認為,在兩者之間有體用之分,不能認為形上形下都是體或本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