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圖書不妨多借力直播帶貨

□李淼

4月10日,由前媒體人苟驊創辦的媒體人創業互助社群“南友圈”在微信群舉辦了一次直播活動。在沒有大規模推廣、只面向“南友圈”微信用戶進行直播的情況下,500名觀看用戶中,最終產生了180餘個訂單,定價為136元的套餐,銷售額達到2.5萬餘元。

該套餐包括政經評論雙月刊《中國改革》的《新冠刻度》特刊和學術專著《編輯部場域中的新聞生產》,前者是財新傳媒新冠肺炎疫情文圖報道的精選集,後者則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深入《南方都市報》編輯部進行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運用新聞生產社會學理論研究中國媒體的學術著作。這兩本都不是出版物中的大眾化產品,特別是後者,作為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不折不扣的小眾圖書,卻通過一場觀眾僅有幾百人的直播實現了25%的高轉化率。讓直播嘉賓、作者張志安本人直呼:人均消費50元,轉化率比羅永浩首場直播的人均10元還要高,直播帶貨讓其信心倍增。

直播作為一種網絡銷售的新模式,正深入到各個細分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被出版機構作為一種圖書營銷的利器。對於受眾面窄的學術專著等小眾圖書來說,筆者以為更是值得嚐鮮。

與大眾圖書相比, 小眾圖書具有讀者定位更為明確和精準的特點,相對而言,開拓市場更難,特別是受到疫情影響,線下推廣活動更是無從開展,而直播無疑提供了一種營銷、引流、獲客的便捷方式,讓小眾圖書可以更快地直面讀者,實現銷售變現。從“南友圈”的此次嘗試來看,直播帶貨的效果是明顯的。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活動並不是通過直播“大海撈針”地尋找讀者,而是結合了社群營銷,針對“南友圈”微信用戶這個特定群體,該群體本身與圖書銷售的目標受眾有較高的匹配度。因此,觀眾無論是對直播嘉賓,還是對帶貨產品,都有著較高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加之直播形式帶來參與度、體驗感的提升,從而產生了令人振奮的營銷效率。可以說,這是在社群信息傳播的基礎上,針對目標用戶深度開發和精準化營銷的一次成功直播。

上百甚至上千的訂單,對大眾圖書的銷售而言,也許只是杯水車薪,但對於並非以量取勝的小眾圖書而言,卻是有意義的。因此,小眾圖書不妨多借力直播帶貨,或許可以在傳統的銷售渠道之外開闢出新藍海,收穫意外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