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抑鬱症患者中有很多是因為聽說"抑鬱症"之後,對號入座在不斷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強化造成的,不對嗎?

楊淵濱


對,抑鬱症被擴大化,汙名化,有兩方面的原因,個人的不斷自我暗示和強化形成惡性循環,診斷者迎合求助者的心理需求,模糊抑鬱情緒和抑鬱症的界限。正確認知和科學診斷是糾偏的良好方法。



情緒管理老師崔曉


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這樣的。有一句調侃但卻很實際的話就是這麼說的。本來沒有這麼多病,就是因為我們給它命名了分類了所以有了這麼多種疾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和疾病。

心理學學習中,有一個很大的忌諱,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給自己或身邊的人貼標籤。人們往往看到任何東西,都喜歡把自己往裡套。結果越套越覺得哪哪都不合適了。

這就如同說潛意識,潛意識這個東西只是用於有問題的人分析病因找根源的。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老是拿著這個東西說事,那結果就不會太美好了。

類似於兩個成年人,拿著根本就沒發生的事,也根本就沒有出口的話,使勁糾結,掐架。

老公出門忘記給你買一樣東西了,事後也給予了合理的解釋,也許還道歉了,可老婆就是不依不饒。你就是不愛我,你愛我怎麼能那樣呢,你肯定是愛上別人了。……

可想而知後果如何。

書本上的內容跟實際是有分別的。現實和我們的感覺也是有區別的。

不知道對您的問題是否有幫助。

也感恩您的邀請[玫瑰][玫瑰][玫瑰]





心理諮詢師林燚


陌路相逢,心理有你。

您好,我是心理諮詢師陌路。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和值得探討,我非常榮幸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抑鬱症的發病機制異常複雜,但是“自我暗示”並非是抑鬱症的起病原因。

1.什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又稱抑鬱發作、抑鬱障礙,以下是《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對抑鬱發作的描述:

抑鬱發作以心境低落為主,與其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某些病例的焦慮與運動性激越很顯著。——CCMD(《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

1.1 典型症狀

抑鬱症是一類常見的心理障礙,典型症狀是顯著且持久的情緒低落和興趣減退。往常以"三低”概栝抑鬱發作,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這三種症狀被認為是典型的重度抑鬱症的症狀,但這些典型症狀並不一定出現在所有的患者中。

1.1.1 情緒低落

顯著且持久的情緒低落的主要表現為,輕者鬱鬱寡歡、無愉快感,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興趣減退的主要表現就是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常掛在嘴邊的話:“不去,沒意思”、“沒勁”、“沒什麼意思“等。此外,中重度的抑鬱症患者,即使是以前非常喜歡的東西,可能也不再喜歡,比如有人以前很喜歡打遊戲,現在卻突然覺得“遊戲沒什麼意思,不想打”。

1.1.2 思維遲緩

抑鬱症患者常伴有思維遲緩的情況,表現為聯想困難、對問題反應遲鈍,有時候對一些概念性問題,會停留相當長的時間,不能順利地表達出來,說話緩慢、回答問題吞吞吐吐、拖延很久、難以出口,有時再三提問,才能得到回答。

以上症狀可以理解為“反應慢”,回答問題的時候可能需要想很久,嚴重的情況可能無法正常對別人的問題做出反應。有時候抑鬱症患者不能理解概念,會思考很久,無法對概念進行解釋和命名。

如果有人接觸過抑鬱症患者,可能會有一個明顯的感受——“他不愛搭理我”,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於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對和你聊天“無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思維遲緩”,他理解你的話需要思考很久,理解之後,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思考,如何進行反應,要說出來的時候還需要組織語言,最後傳達到大腦驅動語言系統形成話。這是聊天的基本過程,正常人可能很快就完成,但是抑鬱症患者可能需要進行很久,所以我們會覺得他不愛搭理我。

1.1.3 意志行動減退

抑鬱症患者另一個主要表現就是“意志行動減退”,很多人理解為“懶”,其實二者不太一樣。

“懶”是本身有能力去做,可能是不想去做,但是如果有人讓他去做,還是可以做的。

但是抑鬱症患者的意志減退是不一樣的,他們可能不想動,常常坐在一邊發呆,行動上會比較緩慢,即使有外部力量促使他行動,他可能一樣是不動、行動緩慢的。有些抑鬱症患者,可能終日臥床不起,不修邊幅,嚴重者不吃、不喝,甚至上廁所等生理需求都不管不顧。

這和“懶”有著本質的區別。試想一下,在我們懶得動的時候,即使不出去吃飯,也要點個外賣,或者到處翻找吃的,而抑鬱症患者是可以接受不吃東西的。

此外,抑鬱症患者的意志行動減退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迴避社交,不願與人接觸,關門閉戶,拒絕和任何人交流。

1.2 其他表現

1.2.1 自我評價過低

不過,抑鬱症患者並非只有以上兩種症狀表現,抑鬱症患者常常會出現自我評價過低的情況,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用處,“活著就是浪費”,“活著就是給別人添麻煩”。他們往往會有強烈的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嚴重的患者還常伴有自責和自罪,認為自己“是一個罪人”,“如果沒有我,別人可能會過得更好”。

1.2.1 軀體症狀

嚴重抑鬱症可能會引起軀體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睡不著、易醒、早醒等)、乏力、食慾減退(不想吃飯)、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等。還可能會有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外部表現。

2.抑鬱症的流行病學

  1. 抑鬱症發病具有季節性特徵:大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好發於秋冬季。

  2. 抑鬱症發病具有年齡和性別特徵:平均的起病年齡為20-30歲,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約2:1)。

  3. 2019年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6.8%,12個月患病率為3.6%,其中,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為3.4%,12個月患病率為2.1%。

  4. 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全球疾病負擔的統計顯示,抑鬱障礙的傷殘調整生命年(從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壽命年)上升至第11位,研究還顯示抑鬱障礙已成為導致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因早死所致的壽命損失年)的第三大原因,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負擔。

2.2 抑鬱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的抑鬱症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環境汙染,競爭加劇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人際隔閡。

3.抑鬱症發病機制

3.1 抑鬱症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清楚

抑鬱症的研究已開展多年,但是依舊無法真正確定具體的發病機制。

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均有不同的觀點。

生物學家認為抑鬱症源於神經生理結構發生了變化;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源於心理因素的易感性,加上心理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統一,導致抑鬱症的發病;而社會學家則認為人和社會環境的不良溝通,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3.2 抑鬱症由生物、心理和社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雖然說抑鬱症的具體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清楚,但是,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都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和發展過程。

生物因素,主要涉及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和神經再生等方面,都與抑鬱症有著密切的關係。心理學因素中,抑鬱氣質等性格特徵也是抑鬱症的易患素質。而童年期遭受重大事件以及成年期遭遇創傷性應激事件,都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不過,以上因素並非單獨發生作用,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從而導致了抑鬱症的發生。

4. 自我暗示需要有基礎條件

題主可能接觸過一些心理暗示的知識,所以會覺得心理暗示可能會導致抑鬱症。

心理暗示或者說催眠的確力量強大,但是催眠的有效性需要有兩大前提:易受暗示性和信任。

4.1 易受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是一種心理特質,有些人天生就是容易受暗示的,而有些人則不容易受暗示,這是一個人的心理基礎決定的。

一個不容易受暗示的人,不論是被催眠治療師暗示/催眠,還是進行自我暗示,都沒辦法進行有效催眠。

有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大概有5%左右的人難以被催眠。

4.2 信任

即使一個容易受暗示的人,想要成功被催眠,還要有另外一個前提條件:信任。被暗示或催眠者,需要無條件信任催眠者。

舉例來說,如果說,你不信任我,你就不會相信我說的任何話,我對你的催眠,自然沒辦法聽進去,催眠的話術自然對你無效。

由於你的不信任,你不可能完全將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環境中(在你看來,被我催眠就是不安全環境)。出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你的潛意識為了保護你免受傷害,會主動抗拒我的催眠。

5. 瞭解症狀便於早發現

我們瞭解和認識一種事物,必定是要清楚它的表現,而抑鬱症這種精神障礙需要尋找治療方法,更要了解它的的起病原因和發生機制。

對於普通人來說,瞭解抑鬱症的症狀,可以幫助我們“早發現”、“早治療”。

在以往的諮詢中,經常遇到一些來訪者,明明心理問題已經出現很久了,但是遲遲沒有尋求幫助,導致問題惡化。而他們沒有及時尋求幫助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不知道我怎麼了”,“我不知道我這是抑鬱症”,“我覺得我沒必要求助”。還有的,是因為親人朋友不瞭解“抑鬱症”,認為他們只是“太矯情”。

6. “對號入座”與“疑病”

隨著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識已經逐步深入人心,加上影視作品的渲染,大家對抑鬱症等問題了解越來越多,難免會有人“對號入座”。

不過,陌路認為,與其擔心“對號入座”會導致抑鬱症,不如關注一下“對號入座”本身。

有人在看到抑鬱症相關症狀後,會對照自己的表現就行評估,如果沒有相同點,就會把這件事放下,而有一部分人則不斷的進行檢驗,總是懷疑“我肯定是哪裡有問題,只是還沒有發現”。

這個時候,其實是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先認定自己有問題,然後不斷地求證,以求得心理安慰。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警惕“強迫檢查”和“疑病心理”。

“強迫檢查”和“疑病心理”就屬於另外的問題了,陌路就不展開解釋了。

7. 感覺有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以上就是陌路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感謝您的提問,如果我們都像您一樣,對心理問題多一些好奇,那麼心理問題知識將更多的被人瞭解,整體的心理健康意識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不過,關注自身健康是很好的習慣,但是,瞭解疾病的表現,僅僅是為了“早發現”,至於診斷和治療,需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相信專業人士,才能及時得到幫助,同時避免“自我診斷”帶來不良後果。


陌路心理用心理學的眼睛看世界,瞭解他人,認識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