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抑郁症患者中有很多是因为听说"抑郁症"之后,对号入座在不断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强化造成的,不对吗

杨渊滨


对,抑郁症被扩大化,污名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个人的不断自我暗示和强化形成恶性循环,诊断者迎合求助者的心理需求,模糊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界限。正确认知和科学诊断是纠偏的良好方法。



情绪管理老师崔晓


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有一句调侃但却很实际的话就是这么说的。本来没有这么多病,就是因为我们给它命名了分类了所以有了这么多种疾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疾病。

心理学学习中,有一个很大的忌讳,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给自己或身边的人贴标签。人们往往看到任何东西,都喜欢把自己往里套。结果越套越觉得哪哪都不合适了。

这就如同说潜意识,潜意识这个东西只是用于有问题的人分析病因找根源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老是拿着这个东西说事,那结果就不会太美好了。

类似于两个成年人,拿着根本就没发生的事,也根本就没有出口的话,使劲纠结,掐架。

老公出门忘记给你买一样东西了,事后也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也许还道歉了,可老婆就是不依不饶。你就是不爱我,你爱我怎么能那样呢,你肯定是爱上别人了。……

可想而知后果如何。

书本上的内容跟实际是有分别的。现实和我们的感觉也是有区别的。

不知道对您的问题是否有帮助。

也感恩您的邀请[玫瑰][玫瑰][玫瑰]





心理咨询师林燚


陌路相逢,心理有你。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陌路。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和值得探讨,我非常荣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但是“自我暗示”并非是抑郁症的起病原因。

1.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发作、抑郁障碍,以下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对抑郁发作的描述: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CCMD(《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1.1 典型症状

抑郁症是一类常见的心理障碍,典型症状是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往常以"三低”概栝抑郁发作,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这三种症状被认为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症的症状,但这些典型症状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患者中。

1.1.1 情绪低落

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的主要表现为,轻者郁郁寡欢、无愉快感,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兴趣减退的主要表现就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去,没意思”、“没劲”、“没什么意思“等。此外,中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即使是以前非常喜欢的东西,可能也不再喜欢,比如有人以前很喜欢打游戏,现在却突然觉得“游戏没什么意思,不想打”。

1.1.2 思维迟缓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思维迟缓的情况,表现为联想困难、对问题反应迟钝,有时候对一些概念性问题,会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说话缓慢、回答问题吞吞吐吐、拖延很久、难以出口,有时再三提问,才能得到回答。

以上症状可以理解为“反应慢”,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需要想很久,严重的情况可能无法正常对别人的问题做出反应。有时候抑郁症患者不能理解概念,会思考很久,无法对概念进行解释和命名。

如果有人接触过抑郁症患者,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他不爱搭理我”,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对和你聊天“无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思维迟缓”,他理解你的话需要思考很久,理解之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进行反应,要说出来的时候还需要组织语言,最后传达到大脑驱动语言系统形成话。这是聊天的基本过程,正常人可能很快就完成,但是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很久,所以我们会觉得他不爱搭理我。

1.1.3 意志行动减退

抑郁症患者另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意志行动减退”,很多人理解为“懒”,其实二者不太一样。

“懒”是本身有能力去做,可能是不想去做,但是如果有人让他去做,还是可以做的。

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意志减退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不想动,常常坐在一边发呆,行动上会比较缓慢,即使有外部力量促使他行动,他可能一样是不动、行动缓慢的。有些抑郁症患者,可能终日卧床不起,不修边幅,严重者不吃、不喝,甚至上厕所等生理需求都不管不顾。

这和“懒”有着本质的区别。试想一下,在我们懒得动的时候,即使不出去吃饭,也要点个外卖,或者到处翻找吃的,而抑郁症患者是可以接受不吃东西的。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意志行动减退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回避社交,不愿与人接触,关门闭户,拒绝和任何人交流。

1.2 其他表现

1.2.1 自我评价过低

不过,抑郁症患者并非只有以上两种症状表现,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自我评价过低的情况,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用处,“活着就是浪费”,“活着就是给别人添麻烦”。他们往往会有强烈的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严重的患者还常伴有自责和自罪,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如果没有我,别人可能会过得更好”。

1.2.1 躯体症状

严重抑郁症可能会引起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睡不着、易醒、早醒等)、乏力、食欲减退(不想吃饭)、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等。还可能会有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外部表现。

2.抑郁症的流行病学

  1. 抑郁症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大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好发于秋冬季。

  2. 抑郁症发病具有年龄和性别特征:平均的起病年龄为20-30岁,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2:1)。

  3. 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8%,12个月患病率为3.6%,其中,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4%,12个月患病率为2.1%。

  4.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全球疾病负担的统计显示,抑郁障碍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上升至第11位,研究还显示抑郁障碍已成为导致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的第三大原因,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

2.2 抑郁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的抑郁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环境污染,竞争加剧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人际隔阂。

3.抑郁症发病机制

3.1 抑郁症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清楚

抑郁症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是依旧无法真正确定具体的发病机制。

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均有不同的观点。

生物学家认为抑郁症源于神经生理结构发生了变化;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源于心理因素的易感性,加上心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统一,导致抑郁症的发病;而社会学家则认为人和社会环境的不良沟通,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3.2 抑郁症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虽然说抑郁症的具体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清楚,但是,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和发展过程。

生物因素,主要涉及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再生等方面,都与抑郁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因素中,抑郁气质等性格特征也是抑郁症的易患素质。而童年期遭受重大事件以及成年期遭遇创伤性应激事件,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不过,以上因素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

4. 自我暗示需要有基础条件

题主可能接触过一些心理暗示的知识,所以会觉得心理暗示可能会导致抑郁症。

心理暗示或者说催眠的确力量强大,但是催眠的有效性需要有两大前提:易受暗示性和信任。

4.1 易受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是一种心理特质,有些人天生就是容易受暗示的,而有些人则不容易受暗示,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基础决定的。

一个不容易受暗示的人,不论是被催眠治疗师暗示/催眠,还是进行自我暗示,都没办法进行有效催眠。

有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大概有5%左右的人难以被催眠。

4.2 信任

即使一个容易受暗示的人,想要成功被催眠,还要有另外一个前提条件:信任。被暗示或催眠者,需要无条件信任催眠者。

举例来说,如果说,你不信任我,你就不会相信我说的任何话,我对你的催眠,自然没办法听进去,催眠的话术自然对你无效。

由于你的不信任,你不可能完全将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环境中(在你看来,被我催眠就是不安全环境)。出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你的潜意识为了保护你免受伤害,会主动抗拒我的催眠。

5. 了解症状便于早发现

我们了解和认识一种事物,必定是要清楚它的表现,而抑郁症这种精神障碍需要寻找治疗方法,更要了解它的的起病原因和发生机制。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

在以往的咨询中,经常遇到一些来访者,明明心理问题已经出现很久了,但是迟迟没有寻求帮助,导致问题恶化。而他们没有及时寻求帮助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不知道我怎么了”,“我不知道我这是抑郁症”,“我觉得我没必要求助”。还有的,是因为亲人朋友不了解“抑郁症”,认为他们只是“太矫情”。

6. “对号入座”与“疑病”

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识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加上影视作品的渲染,大家对抑郁症等问题了解越来越多,难免会有人“对号入座”。

不过,陌路认为,与其担心“对号入座”会导致抑郁症,不如关注一下“对号入座”本身。

有人在看到抑郁症相关症状后,会对照自己的表现就行评估,如果没有相同点,就会把这件事放下,而有一部分人则不断的进行检验,总是怀疑“我肯定是哪里有问题,只是还没有发现”。

这个时候,其实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先认定自己有问题,然后不断地求证,以求得心理安慰。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警惕“强迫检查”和“疑病心理”。

“强迫检查”和“疑病心理”就属于另外的问题了,陌路就不展开解释了。

7. 感觉有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以上就是陌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提问,如果我们都像您一样,对心理问题多一些好奇,那么心理问题知识将更多的被人了解,整体的心理健康意识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不过,关注自身健康是很好的习惯,但是,了解疾病的表现,仅仅是为了“早发现”,至于诊断和治疗,需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相信专业人士,才能及时得到帮助,同时避免“自我诊断”带来不良后果。


陌路心理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世界,了解他人,认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