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電影《入殮師》在許多影迷的心中佔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這部電影使許多人對死亡有了新的看法,並且繼續影響著更多的人。這是一部給人感覺很輕的電影,但其實蘊含了很重的人生。電影從一場特殊的入殮儀式開始。跟隨生與死的軌跡,向我們展示了入殮師這個職業。

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電影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懸念,這不僅對電影的情節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對塑造小林大悟的形象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林大悟身上有著和太多的關鍵詞,諸如情感,愛情和成長等。因為自己之前的樂隊解散,小林大悟開始尋找新的工作,而他從最初的抗拒入殮師這個職業,到後來從心底裡對這個職業十分尊重。小林大悟在這部電影中學會了成長,而我們也收穫了自己的感悟。

從抗拒入殮師,到接受這份職業

失去工作的小林和他的妻子來到鄉下尋找工作。他的妻子告訴小林說他懷孕了,所以小林更加需要快點找到工作。

一天,小林在報紙上看到一家名為NK的公司在招人。小林興致勃勃地便去面試,在面試中,老闆只是隨意和小林聊了聊,連小林的簡歷都沒有仔細看沒有,就通知小林可以來上班了,小林為此感到非常高興。

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直到第二天,他才發現原來NK是一家做殯葬的公司,他們正在招入殮師。不久後,小林被告知要去死者的家裡,替死者進行入殮工作。

可是,這位去世的人卻是一個孤寡老人,他們進入房間的時候,屍體早就已經腐爛的不像話,小林也因此被屍體嚇到,甚至忍不住一直嘔吐。

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後來,隨著小林做入殮師工作的次數越來越多,他逐漸放棄了對死亡的偏見,並從心底裡接受了入殮師這個職業。

小林的妻子不小心知道了小林的工作是入殮師。十分生氣的妻子告訴小林,如果他不辭職,自己就要離開,不會回再來。

後來,小林他們常去的澡堂店的主人去世了。小林的妻子看到了小林為死者舉行的入殮禮,慢慢地明白了這個職業神聖的地方。於是,小林的妻子也開始支持小林從事這項工作。

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沒過多久,小林得知自己的父親去世了,父親和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過面。但是,在妻子的鼓勵下,小林決定親自同父親告別,這個舉動也徹底減輕了他內心的負擔。

我們可以看出,剛開始小林對入殮師這個職業十分牴觸,他之所以從事這份職業,只是為了養家餬口,維持基本的生活。直到他隨著對這份職業的瞭解增多,他才意識到入殮師這份職業更是一種責任和藝術,而不僅僅是所謂的處理屍體。

這份職業,雖然看上去並不光鮮亮麗,還要直面所有人都十分忌諱的死亡。但是,這份職業也是最有意義的職業,它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魅力,還能夠讓人對於人生有著更加充沛的理解。

正視所謂的生死,感受生命的可貴

這部電影從入殮師這個職業角度來對死亡進行講述,從這個簡簡單單的小職業,引出了關於生死和人生這一大的問題。

電影中有句臺詞:“人們一生中最後買的東西,是別人為你選擇的”。這句話聽起來可能具有諷刺意味,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對於死亡和生命的感悟。其實,死亡與生命不是對立的,而是永恆的一部分。

電影中最感人的部分就是小林大悟與父親告別的橋段。當他第一次收到父親去世的來信時,他的內心仍然充滿了憤怒和仇恨。後來,在妻子的勸說下,他終於決定趕往父親的葬禮。他不忍心看到父親去世的倉促的儀式,親自為父親入殮,並用最精緻的棺材代替了普通的棺材。

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他和妻子說,自己早已不記得父親的模樣,但他還是仔細地擦了擦,父親那張陌生而熟悉的面孔。大概在小林過去的生活裡,父親在他的眼中一直都是朦朧的形象。

看到父親的遺物,小林嘆了口氣,說道“活了七十年,最後只留下一盒雜物”,但是,小林沒想到的是,對父親來說,最重要的卻是他小時候給父親的一塊石頭。

小林在父親緊握的雙手中發現了那塊石頭,他也突然回想起,小時候與父親在河邊交換鵝卵石的場景。雖然,每次小林回憶的時候,場景都會變得模糊,而這也象徵著小林對父愛的渴望。

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後來,在小林看到那塊石頭後,他終於能在回憶裡清楚地看到父親的笑臉,而這也意味著父親一直沒有忘記小林。這時,小林大悟困擾了多年的不能觸碰的傷口突然癒合了。

電影的結尾,祖孫三代一同出現在一個畫面的鏡頭充滿了溫暖,而這個鏡頭更是見證了親情和愛情的偉大和溫暖。

小津安二郎曾經說過:“電影和人生,都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回味。”

當電影的幕布慢慢落下時,我相信,每個人對生與死都有了感想。出生,疾病和死亡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而且,我們終有一天會從旁觀者轉變為經歷者,與其悲傷地面對死亡,不如學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和每一天。

這部被眾多觀眾推崇的日本電影,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每一個死者都應該受到尊重,而每一個活人都應該不留任何遺憾。我們無權決定和改變我們的生與死,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是否足夠珍惜生命。

生與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沒有人可以避免。對於死亡,我們無法改變其發生,我們只能選擇默默地觀看並鄭重告別,讓死亡成為通往另一次旅程的一種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