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古代社會在現代人的眼中,就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童話樂園。

因為他們不僅可以居住在山清水秀的環境中,而且也可以吃到現代人夢寐以求的綠色食品。尤其是一些博學多才的文人墨客,更是可以瀟灑的隱逸山林,並在詩與遠方的陪伴下過一生。

相信一提起“隱逸”兩個字,大家腦海中一定會閃現出陶淵明三個字。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併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筆者認為,在古代文人皆以入仕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的時候,陶淵明會棄官歸隱於田園,激動的無奈與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但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去分析,可以發現“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灑脫的華麗轉身呢!

事實上選擇擺脫塵世喧囂,並投身於大自然懷抱中的隱士,並非陶淵明一人。唐朝詩人孟浩然、王維、韋應物等,也都曾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尋一片淨土得一世安寧。筆者認為如果想要透徹的瞭解,古代文人墨客隱逸田園的原因,不妨從其詩歌中表達的思想入手。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文人墨客隱逸田園的原因

生活就像一杯五味雜陳的烈酒,對於喜歡飲酒的人來說會樂在其中;而對於滴酒不沾的人群來講,簡直就是一種痛苦的折磨。無論古今適者生存的道理都非常適用,如果無法改變這個世界,就只能去改變自己。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一、“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1.陶淵明隱居田園緣由

談起陶淵明想必大家都會如雷貫耳,這位生活在東晉時期的大詩人。不僅為後世文人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開闢了古代文人墨客隱逸之先河。東晉作為我國曆史上的偏安政權,正處於一個充滿漩渦的大時代。

簡而言之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特別惡劣,無論是權貴階層還是士大夫階級,幾乎每天都要生活在提心吊膽的狀態中。因為當時社會的政治現象,完全可以用“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來形容。在平凡的政權更迭與朝代更替中,每個人都彷彿水中浮萍一般。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陶淵明作為東晉時期最知名的大詩人,不僅受到了強烈的政治衝擊,而且這種亂世生活也與他的性格南轅北轍。為了尋找一方心靈淨土,陶淵明放棄了上任80多天澎湖縣令。轉而投入到了讓他身心輕鬆的田園生活,而這種心境在他的詩歌中有所體現。

2.以詩明志的陶淵明

陶淵明曾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這四句詩文不僅寫出了,他性格中的隱逸情懷。同時,也表達出了他對風塵俗世的失望厭惡。一句“誤落塵網中”就足以表明這種心境。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就像一隻四處奔波的小鳥一樣,特別希望能夠回到自己熱愛的山林;同時,他又將自己比喻成一條自由自在的小魚,期待可以回到曾經暢遊的水域。

他這個“誤落塵網中”的飛鳥,一旦放歸山林之後,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規劃未來的生活。他要在南山中開荒拓土,並且下半輩子守著這座小園子生活。筆者認為這種思想和生活態度,其實是對現實社會失望的一種反擊。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陶淵明隱逸田園之後的生活寫照,雖然簡單樸素但卻充滿人情味,在這種環境中生活還可以找回自我,並過上吟詩飲酒的瀟灑生活。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其一》最後四句,其實也是對田園生活的一種映襯,但卻深刻的表達出了羈鳥歸林,以及“池魚思故淵”的暢快心情。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二、孟浩然的隱逸生活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比較知名的詩人之一,作為“詩仙”李白的精神偶像,孟浩然的一生可以用坎坷挫折來形容。身為盛唐時期學富五車的文人,他不僅沒有考中科舉而且也與仕途無緣。雖然在當時詩壇上頗有詩名,但卻未獲得統治者的青睞。

筆者認為孟浩然歸隱山林的原因,其實主要與科舉、仕途不順,以及人生窮困潦倒進而對社會失望息息相關。實際上這個原因也是眾多隱逸詩人的癥結,雖然滿腹經綸,但是卻無用武之處;即使能以詩歌名揚當時社會,但卻換不來一官半職。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1.《春曉》中的怡然自得

《春曉》是孟浩然最為著名的詩歌之一,這首詩創作於孟浩然隱居鹿鳴山之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在春季剛來到的時候不知不覺睡到了天亮,林子中的小鳥在嘰嘰喳喳叫個不停。

推開窗望見小園中的花朵散落一地,詩人設想恐怕是昨夜風大雨驟,所以才會導致剛綻放的花朵“化作春泥更護花”。雖然這首詩歌並未表達出孟浩然悲涼心境,但大家可以設想一下詩人獨自居住在山林裡,肯定會感受到無人關心的孤獨與落寞。

筆者認為無論是陶淵明還是孟浩然,之所以會選擇歸隱山林,除了與仕途不順息息相關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隱情,那就是遊歷天下之後的歸依心態,以及遭受政治挫折之後的自我救贖。


結 語

“隱逸”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心境表達,如果古代社會中的文人墨客,都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想必就算有人逼著他們歸隱山林,這些擁有“達則兼濟天下”理想的文人,也不會放棄到手的功名利祿。

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窮則獨善其身”的人,恐怕要比珍稀動物還要少。畢竟在封建思想以及科舉取仕之風的影響下,每一個讀書人都希望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當社會大環境不允許之時,在萬般無奈之下也只能選擇隱逸田園。


【參考文獻】

《陶淵明歸隱始末探究》

《陶淵明:不要和我學歸隱》

《從張衡、陶淵明、蘇軾一窺中國古代文人的歸隱思想》

《意隱與身隱——從《歸田賦》和《歸園田居》看古代文人的歸隱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