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高粱

高粱

作者:石廣田

家鄉曾經廣種高粱,母親說,那時候土地都是鹽鹼地,旱不能澆,澇不能排,只能種高粱。高粱耐旱又耐澇,儘管產量不高,總比一個秋季沒有收成好得多。

我喜歡高粱,並不是因為用它們蒸出來的黑窩頭。那東西口感很差,吃起來剌得喉嚨疼,據說營養價值也不高,往往得摻進去不少黃豆。黑窩頭還是貧窮的象徵,拿在手裡走在大街上,與拿一塊白麵饅頭相比,很有些丟份兒。我喜歡高粱,是喜歡它們高高的、筆直又實用的身材。

鄉土散文:高粱


養蟈蟈是每個鄉村男孩子在夏秋的愛好。能有一隻漂亮的蟈蟈籠子,就像給一匹駿馬配一座寶鞍,鍾愛的蟈蟈才能有被炫耀的身價。高粱稈是編織蟈蟈籠子的好材料。選一株高粱,將長短適中的幾節留下來,用小刀從中間均勻地劈成半釐米寬的長條,颳去內瓤,乾淨的篾子就可以編蟈蟈籠子了。這種籠子有蘋果大小,稍微扁平一些,便於放進蟈蟈後揣進口袋。於是課堂上,蟈蟈在黑暗裡的叫聲常常被老師聽到,除了訓斥,還要沒收。

堂兄會做一種更大型的蟈蟈籠子,有好幾層,很多“房間”,像一座巍峨的集體宿舍大樓。看到堂兄的蟈蟈籠子,才知道我們的不過是“小兒科”而已。堂兄建造這座蟈蟈大樓,用的也是高粱稈,不過是結有高粱穗子的那一節,叫做“高粱箭”。我不知道堂兄是如何建造的,他只答應給我一隻,對方法卻是秘而不宣。後來,那隻蟈蟈籠子被我掛在窗前,十幾只蟈蟈在黑夜裡“吱吱”齊鳴,讓我興奮得幾乎睡不著覺。那隻蟈蟈籠子很結實,用了好幾年。

鄉土散文:高粱


高粱箭還是我的好筷子。那時候父親弟兄五人在爺爺的率領下,還沒有分家,我們這一輩兒,就有十多人。每到吃飯的時候,為了爭奪筷子你哭我鬧,不可開交。爺爺倒有辦法,將高粱箭剪成一雙雙“方便筷”,竟讓我們都放棄了那些破舊的竹筷子,皆大歡喜。那些高粱箭筷子我們都很愛惜,有時候還用各種顏色的頭繩綁在一起做記號,是誰的就一目瞭然。

高粱箭在母親的手裡用處更大,也更神奇。家裡的鍋蓋、托盤都是高粱箭做的。特別是那些裝食物的小筐子,有八角形的,有方形的,有橢圓形的,既精緻大方,又幹淨實用。她還會用高粱箭篾子,編制做面魚兒的專用篩子,下出來的面魚兒非常均勻,幾乎一模一樣。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數數,母親就把高粱箭剪成小段兒,用繩子串在一起,彌補了我只有十個指頭的不足。

十多年前,當土地改良以後,家鄉人漸漸地不再種高粱了。路邊渠旁,間或還會有幾十株,與整片的玉米比起來,明顯形單影隻了。秋天,曾經因高粱而紅得似火的田野,也少去了很多精彩。

鄉土散文:高粱


高粱再次受到青睞,是因為糖尿病等“富貴病”人群的不斷擴大。曾經因缺乏營養而不受歡迎的高粱面現在炙手可熱,價格一路飆升,比小麥面高出好幾倍。高粱終於煥發出了新的魅力,完全脫去了窮酸味兒,成了糖尿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美麗的高粱啊,每到秋天我就會想起你,微風裡颯颯的英姿和“沙沙”的歌聲,放佛是我童年的奔跑和歡笑……

鄉土散文:高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