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造业印象

我十来年的工作经历,主要是在两家德资制造企业:西门子和迈柯唯。

欧洲制造业印象


欧洲制造业印象


前者是绝对的工业巨无霸,后者则是外科手术领域的隐形冠军。

现在我们所服务的客户也基本是欧洲公司。

我们所提供的采购管理服务性质,决定了我们需要深度参与客户的零件需求,以及对供应商的细节管理,因此和客户也有着非常深度的合作和沟通。

这些公司的产品和特点总是给我一些不同的感觉,萦绕心头。

细细思量,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

厚积薄发

再进一步地,就是:

高附加值

低发展速度

高附加值,意味着对于产品和行业的选择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水平。

低发展速度,则意味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几十年没有改变,此前的很多积累可以依然发挥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很高的进入门槛。

2008年我第一次去西门子的Amberg工厂,那里已经有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同事带我去了不远处的一家注塑工厂,也基本上是无人值守。

而这一切在2000年前就已经在开始规划和建设。2015年左右因为工业4.0的概念而红起来。

在迈柯唯,我们和同事完成了很多产品的国产化工作。

一度让大家抓狂的是,有些零件的设计图纸几乎比我们的出生时间还要早。

在技术要求、样品和国内制造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加上不同标准的切换,要弥合这些差异真心成为一件非常挑战的事情。

我们现在服务的客户的产品,也多和一些工业和民用基础设施相关。之前一直处于温吞的状态,最近因为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市场需求一下子爆发,让客户也觉得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甚至有家德国公司去年还在很慎重地评估在中国建采购中心地计划。

在我提到这个决定比西门子晚了至少15年时,对方很淡定地解释说,此前都是忙于欧洲的并购和产品研发,现在觉得楼宇科技和智能家居市场快发展起来,所以打算在加快扩张的同时,优化自己的物料采购成本。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欧洲,就能发现类似的逻辑其实无处不在。

不管是德国的发动机,意大利北部的液压产品,法国的工业控制,以及整个欧洲都遍地开花的美食酒类、汽车和奢侈品。

这些行业都有较高的附加值,但涉及的核心技术比如基础材料学和艺术设计,往往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更新。

这才是欧洲人能在当今中国崛起、全球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欧洲当年也曾经试图进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这种变化极快但潜力巨大的领域。

然而这些行业都是资本的绞肉机,要么你有一个巨大的单一市场,要么你有强力的政府主导,否则前期投入差之毫厘,后期回报就谬以千里。

一个分散的欧洲,根本没有足以支撑这种竞争力的基础,所以虽然有过诺基亚和西门子的手机业务,最后还是不得不将领导权拱手让给美国和亚洲国家。

陪欧洲客户在国内出差时,福利和工作节奏的差异,也一直是大家所热烈讨论的话题。

在国人的眼中,欧洲国家有着高福利,节奏缓慢,甚至可以解释为懒散。

在欧洲人看来,国人忙忙碌碌,关注工资和房价,热衷加班,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全球分工,以及文化的差异,让大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进而影响到了个体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领域,中国都通过高劳动密集度、快速技术迭代和低利润来抢占市场。由此产生996式的对员工的极致压榨,和财富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欧洲则选择了需要技术积累,同时缓慢增长的利基市场。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其实没有什么突破性的任务,更多是优化和修补,对于工作时间和强度的要求自然不高。自然也就形成了大家眼中的高福利,和宁静舒适的生活方式。

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我依然是一个理性乐观派。

过去三十来年的开放,让我们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制造能力,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我也有理由相信,并且期待,中欧之间一直会形成稳定互补的合作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