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鹿文化的兴盛:当时的文人为何对鹿如此喜爱?

所谓“歌以言志,诗以咏志”。中国文人讲究含蓄,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总习惯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中志趣。从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的真情咏唱——《诗经》,再到口口相传历久弥新的盛世经典——《全唐诗》,都从另外一种角度,表达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志趣。

实际上,无论是先秦典籍,还是盛唐文化,文人对于小鹿的热情却从未衰减。尤其在唐诗中,带有鹿意象的诗歌,更是高达400余首。诸如李白、杜甫等名家人物,也都对鹿多有赞咏。其实,这正好表明了唐人对于小鹿的喜爱。

唐代鹿文化的兴盛:当时的文人为何对鹿如此喜爱?

一、唐人对鹿持全面接受态度

研究唐代历史可以发现,唐人对小鹿的喜爱,主要可分为意象与实物两个方面。从意象上看,鹿意象常出现在文人作品中;而从实际生活考虑,鹿也经常出现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诗云:“日暮餐龟壳,开寒御鹿裘。”这里说的“鹿裘”,便是唐人常用的一种御寒物品。刘禹锡也说:“计会雪中争挈榼,鹿裘鹤氅递相过。”实际上,“鹿裘”不仅有不错的御寒功效,而且它的成本也不高,因此颇受世人喜爱。

除此之外,鹿也经常被用作其他装饰物,如鹿巾、鹿饰等物。从唐诗中的意象研究来看,唐人频繁使用这些鹿饰物品,是在表明自己的超然物外与洒脱自由。

至于这个现象,可以结合鹿的生活习性来考虑。在古人眼中,小鹿是自然中的精灵。它们无忧无虑,自由洒脱,不沾染世俗之气,亦有纯美可爱之气息。唐代文人好用鹿饰品,实则是追求鹿的的精神自由,以表明自己洒脱不羁自由烂漫的志趣。

唐代鹿文化的兴盛:当时的文人为何对鹿如此喜爱?


唐人对鹿是持有全面接受态度的,因而除了鹿饰品以外,它还是一道经典美食。唐代崇尚道家,李氏皇族以老子为祖先,因此唐代社会也多尊道。而在道家看来,鹿肉“服食可成仙”。因此在不少唐代典籍中,不少道士都将鹿肉精心们烹饪,并常年食用。

上述可见,鹿作为一个实物,与唐人的衣食住行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在此情形之下,小鹿自然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被广泛关注,以致唐人吟咏。

二、唐代之前的鹿意象

在唐诗之前,鹿意象便经常被广泛运用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在唐代之前的社会原因,总能为鹿意象提供新的素材与源泉。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常以鹿为起兴。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楚辞》中的鹿意象,多是虚幻遥远的仙家之鹿,这为道教人士食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唐代鹿文化的兴盛:当时的文人为何对鹿如此喜爱?

到了汉代,小鹿多为德行的象征。君子高洁,喻作小鹿。而且鹿意象还经常与鹤意象一起使用。白鹤生活在沼泽地,但却“出淤泥而不染”,还向往天空。古人把这两种祥瑞之首放在一起,如前文诗句中的“鹿裘鹤氅”,便能表明文人的高洁傲岸。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发,不少士族隐居山林,于是逐渐衍生出了避世与隐逸的风气。正如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便是魏晋名士的杰出代表。巧合的是,鹿也生活在山林之中。由此一来,不少文人经常以鹿自比,以表达自己的隐逸志趣。

另外,鹿之所以被当做一种祥瑞之首,还因为它与麒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人心中,麒麟是远古四灵之一,它是无数部落融合后的影子,代表着走兽之王。而在训诂学中,麟本身就是鹿属。

唐代鹿文化的兴盛:当时的文人为何对鹿如此喜爱?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麒麟与鹿也密不可分。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麟“大牝鹿也,从鹿,粦声。”也就是说,麒麟这种想象中神物,是以鹿为一定原型基础创造出来的。而且从种群上看,麒麟与鹿的关系十分亲厚。于是《旧唐书》中说:“麟之来,一鹿引之,群鹿随之,光华不可正视。”

值得一提的是,麒麟之仁德,与鹿之德行如出一辙。孔子认为麒麟是仁义、祥瑞之首,代表着太平盛世。而鹿又与麒麟关系亲近,因此鹿的祥瑞之兆也愈发流传。尤其在盛唐时期,鹿恰好满足了唐人生于盛世的幸福感,于是它的地位也愈发尊崇。

三、鹿意象在唐诗中的分类

经过多年的文化积累,鹿意象到唐代时,已经愈发丰富。从大体上看,鹿意象在唐诗中主要有三个方向:

其一是归隐之风。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管唐代有盛世之景,但依旧不排除有一些文人仕途不顺。在官场上遭受打击后,这些文人又受到道家隐逸思想,故而纷纷选择归隐山林。

唐代鹿文化的兴盛:当时的文人为何对鹿如此喜爱?

而生活在山林中的小鹿,便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有诗中隐者之称的孟浩然,便在《夜归鹿门歌》中写道:“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其二是祈盼祥瑞。《艺文类聚》中说:“夫鹿者,纯善之兽,五色光辉,王者孝则至。王者承先圣法度,无所遗失,则白鹿来。”

因此在初唐之时,不少文人纷纷以诗歌颂鹿,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昌盛繁荣的美好溯源。如韦表微在《池州夫子庙麟台》中写道:“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其三是劝谏世人。有一个成语,叫做“逐鹿中原”,说明鹿意象还代表王权更迭与朝代更替。李白在《赠薛校书》中写道:“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这里提到的鹿意象,便是化用伍子胥劝谏楚王的历史典故。李白以后,“姑苏麋鹿”这一典故在唐诗中被人广泛运用,成为王朝更迭的象征。

唐代鹿文化的兴盛:当时的文人为何对鹿如此喜爱?

参考文献:

《诗经》

《楚辞》

《全唐诗》

《旧唐书》

《新唐书》

《艺文类聚》

《说文解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