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北宋仁宗时代为背景的《清平乐》正在热播,高度还原的服装让观众第一次看到精美、素雅的北宋服饰复原品,
在电视剧中,故事的主线主要围绕宋仁宗的身世和情感,但是对他的政治功绩并没有过多叙述。So,如果你只是了解宋仁宗的身世和感情故事,却忽略他的政治功绩,那么你显然是无法完全了解这个君主的,同时也无法知晓仁宗时代的宋朝有多么令人憧憬和繁华。So,看《清平乐》不得不了解的时代背景,今天就来揭晓那个比肩汉唐的“仁宗时代”有多么灿烂!
宋朝是一个让人们又爱又恨的时代,爱它的开放、爱它文化的灿烂,也恨它怯弱无能,受尽欺凌。So,一提到宋朝,由于受到王安石变法之中的党争问题、靖康之变、岳飞、秦侩和宋高宗这些人物故事的影响,所以一提到宋朝就给人一种那是一个弱小胆怯,又充满许多荒唐的时代。必须承认,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存在的,但这依然并不影响宋朝的伟大。
尤其是那位缔造“仁宗盛治”的宋仁宗,在他治下的宋朝开始进入一个全盛时代。仁宗一朝不能说内外无事,西夏战争宋军失利(军事一直是宋朝短板,无奈)也算得是仁宗朝的一个污点,也是最大的遗憾。But!彼时宋朝国内经济发展稳定,在他治下法典宽松,文人群集,名臣辈出,形成一个开明的仁宗时代,可以说是“仁政”的最佳范例。
“仁”几乎贯穿了宋仁宗一朝始终,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仁”为庙号的皇帝, 宋仁宗可谓将他的宽仁宅厚发挥到了极致。为什么宋仁宗能够使用“仁”这个从来没有皇帝用过的庙号呢?
《宋史》评价他说: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也就是说,作为人君,“仁”是最高的评价,以前之所以没有皇帝用过,是因为他们还不够资格,达不到标准。宋仁宗为人宽厚仁慈,生活作风简朴节俭,他去世前大臣们才发现他所使用的床帐十分老旧,作为九五之尊,节俭到这种程度也算是罕见了。
对此他自己说,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心血,不能轻易浪费。
见帝所御幄亦、裀褥皆质素暗弊,久而不易。帝顾韩琦等曰:“朕居宫中,自奉正如此耳。此亦生民之膏血也,可轻费之哉!”——《资治通鉴》
觉悟这么高的皇帝,难道不值得给他打Call吗?这还不够,苏轼的弟弟苏辙年轻时也是牢骚满腹,喜欢针砭时政,还非议宋仁宗的宫闱禁事,甚至还把这些议论公开写在试卷上,由此引发一场科举风波。但本以为苏辙会引来一场惩罚,想不到卷子被送到宋仁宗那里,他却说:
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宋史·苏辙传》
宋仁宗对待文人十分宽厚,并不轻易惩罚他们,仁宗一朝文人群集,寇准、王曾、晏殊、鲁宗道、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欧阳修、柳永、王安石、“三苏”、沈括、米芾,“唐宋八大家”有其六,这些青史留名的文人大臣都是在仁宗朝成长起来的。
而宋朝对于士大夫和文人的宽厚那是出了名的,这是宋仁宗赢得群臣文人拥护的重要原因,一个人说宋仁宗好那不行,十个人也值得怀疑,但是一群文人士大夫都站出来拥戴他们的君主,这就值得让人思考了。
汉武帝时代被《汉书》评价为:群士慕向,异人并出,仁宗一朝可谓也毫不逊色——
But!光对士大夫宽厚肯定不足以彰显“仁宗时代”的伟大,GDP才是衡量仁宗治世的成绩,仁宗一朝多有钱,《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了那时候的税收情况,道是:
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天禧(真宗年号)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嘉佑(仁宗年号)间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
仁宗一朝的这个税收情况比起汉唐时代来说如何呢?《应诏条奏·财总论》中十分骄傲的说:祖宗盛时,收入之财,比于汉唐之盛时一再倍。什么叫一再倍,就是四倍的意思。不过,这段资料之中并没有写出是和汉唐哪一朝相比,因此无法直观看出仁宗一朝究竟胜于汉唐多少。但宋朝的经济繁荣那是出了名的,原因无它,就是因为宋朝商业发达。
美国学者编撰的书籍《东亚:传统与变迁》中就说到:事实上从宋朝开始,农业的经济价值已日益变得无足轻重。勾栏瓦舍,秦楼楚馆,市坊夜宵,毫不夸张的说,宋朝的经济开放程度是历朝历代最宽松的一个朝代,宋朝的富有也直接来源于它的商业经济,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了。
正因为太有钱了,弄得后来连曾巩都忍不住感慨: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
另一方面来说,古代的税收又直接和人口有关,《墨庄漫录》中曾记载宋仁宗询问包拯(他曾担任三司户部判官一职)历朝的编户情况,包拯回答说:
陛下御宇以来,天圣七年户一千一十六万二千六百八十九;庆历二年,增至一千三十万七千六百四十;八年,又增至一千九十万四千四百三十四。拯以谓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
人口多也是仁宗一朝包括宋朝富有的原因,毕竟纳税的人多了,国库自然就丰盈了。另一方面,在疆域上宋朝是远远不及汉唐的,但是在人口和经济上却要远胜汉唐,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现象。根本原因来说也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的结果,唐朝以后,关中被废弃,封建时代的经济开始向南方转移,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地理条件优越,也是促进宋朝商业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
因为宋朝的整个经济基础就是建构在南方之上的,北宋仁宗前后宋朝的富裕盛况,以助于让后来南宋官僚们南渡以后十分怀念,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朱弁在《曲洧旧闻》中感慨说:
汉文帝时,户口繁多,而隋开皇过之,元祐间又过于开皇。予亲见前辈言此事,古所不逮也。本朝地土狭于汉、隋,而户口如此,岂不为太平之极也。
太平之极当然不说说南宋,而是指北宋时期宋仁宗和宋哲宗这个阶段。正生活在这个阶段的曾巩于是也再度感慨说: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实际上历朝历代对“仁宗盛世”的评价都很高,但是在历史学界并没有将仁宗时代列为盛世。
归根结底是因为仁宗时期有比较严重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所以先后引发了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宋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宋朝时期由于始终没有完成大一统,军事上的短板让宋朝从开国之始就没有缔造过像汉武帝、唐太宗那种疆域广大的疆域。这也是为什么把宋仁宗一朝称之为“仁宗盛治”,或称“嘉祐之治”,而不是“仁宗盛世”,这其实是一个标准上的问题。尽管宋仁宗没有缔造一个“贞观盛世”,但是在很多方面他都是不逊色于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宋朝在宋仁宗一朝,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达到了全盛时期,只不过遗憾的是军事上的短板没有让宋仁宗的功绩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但即便如此,宋仁宗一朝也得到了许多士大夫文人的推崇,有的人可能会说是这些人刻意粉饰太平,但就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忍不住评价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由此可见“太平之极”完全不是粉饰之词。
实际上宋仁宗还没有驾崩之前,他的宰相富弼带着群臣给他上尊号“大仁至治”,但都被宋仁宗拒绝,直到他驾崩以后,“仁”这个庙号还是敲定了下来。实际上也正因为宋仁宗的“大仁至治”,导致王安石变法时遇到守旧官僚的反对,归根结底就是不愿改变这种承平已久的局面。
所以宋哲宗继位以后,高太后嘱咐他要向宋仁宗学习,而不是向宋神宗。虽然必须承认这是一种保守短视的眼光,但是也证明宋仁宗确实开创了一个人们怀念的太平时代。
So,这就是《清平乐》中宋仁宗的时代背景,看懂了这篇文章,再去看《清平乐》,是不是觉得一身白衣恶宋仁宗闪闪发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