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走馬去

“送君走馬去,遙似踏花行”。

這是南宋史學家王偁的詩句,前一句是“萬里敦煌道,三春雪未晴。”王偁一生致力於史學,繼承父親王賞的修史志向,編纂130卷的《東都事略》,記載從宋太祖趙匡胤至宋欽宗趙桓共九朝的歷史。儘管是紀傳體,但從帝王、王后以及政治、軍事、學術上的重要人物的經歷中,依然可以看到背後的大歷史。包括敦煌。

高洪雷《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的“敦煌”站,追隨玄奘的腳步,從另一個角度書寫了藏經洞、莫高窟的歷史。佛教是眾生的信仰,歷史是史學家的信仰,而敦煌,是兩種信仰永遠的交匯處。

送君走馬去

《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節選)

瘋狂的造窟運動

當冰冷的石壁遇見火熱的信仰

肉身、魂靈、劍戟都找到了安身之處

彷彿一切,都聽命於一只緊握釺錘的大手

彷彿雕鑿之痛,是一種超度

彷彿每天死去的,每天都在復生

——現代詩人蘇雨景《莫高窟》

作為溝通歐亞的商業大道、中原王朝的前出基地,沙州寄託了熙來攘往的各色人等的夢想。而從沙州向西就要進入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生死叵測。於是,人們離開沙州前要在莫高窟捐錢造窟,祈求佛祖保佑;從西域大漠裡安全抵達的人們,為感激佛祖的保佑,要開窟造佛供養。當地官民為祈求和平安寧,也紛紛開窟造像。就這樣,三危山下、鳴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現了一排排的洞窟。

送君走馬去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當絲綢之路上的一系列景點只能從古代商旅口口相傳中慢慢揭開神秘面紗時,敦煌莫高窟早已憑藉栩栩如生的姿態和宏大萬千的氣象驚豔面世,成為佛教東漸線路上最亮最暖的那束光。於是,一代代佛門弟子、官方使者、商賈行旅路過這裡,來到這裡,膜拜這裡。高僧竺法護、法顯、鳩摩羅什到過這裡,北魏、西魏、北周貴族資助過這裡,許多朝拜者、經商者、逃亡者在此紮根、繁衍,形成了張氏、索氏、李氏、陰氏、翟氏、曹氏、閻氏、羅氏、闞氏、汜氏、慕容氏、令狐氏等世族。這些世族營建的“家窟”成為莫高窟的重中之重,其中索氏營造了12窟,陰氏參與營建了27窟、96窟、138窟、231窟、321窟,李氏營建了148窟、331窟、332窟,翟氏營造了85窟、220窟,曹氏營造了55窟、61窟,慕容氏營造了256窟等。

送君走馬去

敦煌321窟主室。圖源:數字敦煌

佛教東漸,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人們的疑問是,作為被傳入一方的中國,自從“諸子百家”之後已經實現了超濃度的精神自足,似乎一切思維縫隙都被填滿,怎麼可能如此虔誠地接受萬里關山之外一種全然陌生的文明呢?其根本原因在於,早在佛教進入西域,進而踏入敦煌的時候,就開始了本土化的過程,無論是佛陀,還是菩薩,都漸漸有了中國模樣。

送君走馬去

圖源:數字敦煌

北魏前期及之前的造像與壁畫,人物比例適度,神情莊靜恬淡,面貌與冠服仍保留著印度、波斯、西域特色,被稱為“西域式風格”;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的造像與壁畫,人物面貌清瘦,眉目開朗,嫣然含笑,瀟灑飄逸,面貌與冠服具有明顯的內地特色,被稱為“中原風格”;北周時期,伴隨著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石窟人物造型呈現出中原式秀骨清像與西域式豐圓臉型相結合的“面短而豔”的嶄新形象。就連印度的男性菩薩也被改造為一手持柳枝、一手端淨瓶、腳踩五彩蓮花的慈眉善目的宮娃。至此,中華文明對於印度文明的防範與抗拒心理得到消解,“菩薩保佑”幾乎成為中國百姓的口頭禪,遠道而來的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

送君走馬去

莫高窟“北大像”

莫高窟建設的高潮,出現在偉大的隋唐。對開窟造像最為痴迷的,是武則天。延載二年(695),莫高窟第一大佛像——96窟中的“北大像”宣佈開工。面世後的北大像高35.5米,背山朝東而坐,面容豐圓,眉目舒朗,氣度莊重,聖潔靜穆。雙目俯視,似乎與參拜者心靈相通;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意為拔除眾生痛苦;左手平伸作與願印,意為滿足眾生願望。民間傳說,這尊佛像與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像極其相似,原型都是武則天。

送君走馬去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代,作為絲路咽喉,沙州共有三條道向西延伸,分別是南道,直通石城鎮(今若羌);舊北道,直通高昌;北新道,向西北通伊吾、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由於唐太宗對外來宗教兼收幷蓄,唐高宗、武則天崇尚佛教,所以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在此駐足,中華文明、印度文明、羅馬文明、波斯文明在此交匯,沙州由此成為史書中形容的“華戎所交一大都會”,身旁的莫高窟也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個時期的洞窟現存127個,佔莫高窟總規模的四分之一。石窟外建有懸空的閣道和木構的簷廊,規模與氣勢令人歎為觀止。洞窟牆壁上出現了佛像畫、經變畫、戒律畫、供養人畫、佛教史蹟畫。第323窟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神異》《康僧會建康傳教》《隋文帝迎曇延》等史蹟畫,藝術手法精湛,歷史事件跌宕,圖畫人物傳神,可以說,是歷史、宗教、藝術價值兼具的世界級珍品。

送君走馬去

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安史之亂”之後,敦煌易手,其中吐蕃統治67年,茲後,推翻吐蕃統治的張義潮的歸義軍家族統治57年。信奉佛教的吐蕃人不僅將敦煌的佛寺擴展到17所,而且還在莫高窟新開洞窟57個,補繪前代洞窟20個,重繪洞窟11個。以佛教為奉的張義潮家族在莫高窟建有洞窟11個,156窟的《張義潮夫婦出行圖》,場面恢弘,結構嚴謹,線條簡潔,是供養人畫像中的曠世傑作。

整個唐代,無論敦煌被誰佔據,莫高窟造窟運動都未受到實質性影響。受到影響的,是宋代。

送君走馬去

封閉藏經洞

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政權的北宋,是一個文藝發達、軍事羸弱的典型中原王朝。由於一味內斂,結果整個河西走廊都被西夏佔據,喀喇汗王朝(Qarakhanid)前往北宋的貿易團隊只能改走南部的柴達木盆地。西夏對絲路貿易帶來的超額利潤十分眼紅,因此經常從沙州和甘州(今張掖)派兵南下,劫掠喀喇汗王朝的貿易使團。被劫掠者忍無可忍,於是請求北宋允許他們攻打西夏。

立刻,地處戰爭前沿的沙州嗅到了狼煙的味道,信奉佛教的西夏王庭也似乎看到了星月旗插上沙州城頭時的漫天火光。於是,向沙州軍、政、僧三界官員發出命令,應該妥為保護莫高窟佛典,使其免受戰火摧殘,哪怕只能挽救一部分。

元祐八年(1093)二月,沙州官員和僧界領袖遵從命令,在千佛洞找到了一處洞窟,這是第16窟的一個耳室,空間不大,乾燥,有小門且便於封堵,最初是唐玄宗賜封的河西釋門都僧統——第16窟窟主洪辯和尚坐禪修行的地方。僧人們騰出16窟的耳室,將一大批4—14世紀的佛經、佛畫、法器以及文書秘藏於此。其中木板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紀年的印刷品。他們將這些文書逐一編號,再把卷帙分組,標上所屬的寺廟,然後封閉洞口,繪上壁畫,留待戰爭結束重新打開。

送君走馬去

敦煌249窟。圖源:數字敦煌

九月,把持朝政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變以土地換和平的防禦戰略為大舉拓邊,不但允許喀喇汗王朝進攻西夏佔領的瓜州、沙州,還命令戍邊部隊配合作戰。

紹聖四年(1097)正月,北宋將領王文振率軍大敗西夏於沒煙峽。與此同時,喀喇汗王朝也向甘州、沙州、肅州(今酒泉)發起攻勢。為表慎重,二月初八,喀喇汗王朝派遣一個王子出使北宋。見到宋哲宗,王子報告說:“已差人攻甘、沙、肅三州。”宋哲宗大喜,稱讚黑汗王“忠向”,並許諾,如能攻破這三座城池,一定重賞。

就在這一年,喀喇汗王朝軍隊攻克沙州,沙州軍政官員與僧人被全部抓走,藏經洞成為永遠的秘密,也有幸成為記錄絲路多元文化的時間膠囊。

山東蓬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東部起點;而羅馬作為西歐文明的中心,通過絲綢之路與東方緊密相聯,是絲綢之路作為貿易之路、文化之路的西方象徵。作家高洪雷選擇這兩個地點作為路上絲綢之路的終端,在大量史料考證和吸取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兼顧可讀性,以唐代快馬的旅程時間結構全書,以沿途15座城鎮為結點,細數絲綢之路在城市興衰、貿易溝通、思想溝通、文明交往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歷史作用。

送君走馬去

如掃碼不成功,可以:

3.在視頻號頁面上方搜索“人民文學出版社”,可以搜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