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端午》

銀窗翠艾,褐麻纏碧粽,蒲節重午。

人聚似雲江岸處,競睹龍舟爭渡。

畫舫參差,旌旗獵獵,眾喊壓鞔鼓。

雌雄笑看,舉觴豪飲向暮。

對雨莫誦離騷,汨羅舊事,惹滿襟愁緒。

稂莠迤靡蘭跡隱,許悃衷君猶瞽。

天問難回,知音罕遇,此恨傳千古。

青山無改,往昔如水流去。

——玉臨君依《念奴嬌》詞牌仄韻正體,於己亥年己巳月辛未日完稿

■詞句選注:

1. 蒲節,即端午節,因舊俗端午節在門上掛菖蒲葉而得名。

2.離騷,指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文學作品《離騷》。“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影響深遠。

3.汨羅舊事——汨羅指汨羅江,位於今湖南省東北部,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北支稱“羅水”,合稱“汨羅江”。汨羅舊事,指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秦軍南下,攻破楚都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自沉於汨羅江。

4. 稂莠迤靡蘭跡隱——稂莠,即稂和莠,均是形狀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長的雜草,泛指一切有害雜草,比喻壞人,於詞句中借指楚國佞臣令尹子蘭、懷王寵姬鄭袖等人。蘭,指品格高潔之人,於詞句中借指屈原等楚國的忠臣。

5.許悃衷君猶瞽——悃衷,典出明唐順之《與郭似庵巡按書》“理宜走謝,面布悃衷,坐病不能,謹以書致”,意為誠懇之心;瞽,本義為瞎眼,指盲人、瞎子,引申為不明事理、沒有見識。整句意思為,屈原屢進忠言,而懷王、頃襄王始終猶如瞎子聾子不信不悟,最終難逃亡國的命運。

6.天問難回——天問,指屈原的一首長詩《天問》。該詩通篇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發問,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兇頑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內容奇絕,表現了作者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超卓非凡的學識見地,被清代學者劉獻廷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天問”於詞句中作三關解,結合“天問難回”整句,既指詩歌《天問》艱僻晦澀,難以讀懂;又指上天的發問高深莫測,難以回答;還指屈原的心志難以被人們所理解。

《念奴嬌·端午》
《念奴嬌·端午》
《念奴嬌·端午》《念奴嬌·端午》
《念奴嬌·端午》《念奴嬌·端午》
《念奴嬌·端午》《念奴嬌·端午》
《念奴嬌·端午》《念奴嬌·端午》
《念奴嬌·端午》《念奴嬌·端午》

詞牌解析: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百字謠”、“酹江月”、“大江東去”、“大江西上曲”、“壺中天”、“無俗念”、“淮甸春’、“湘月”等,有平仄韻二體,常見的為仄韻。念奴是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天寶年間歌女念奴“善歌唱……聲出於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調名“念奴嬌”蓋本於此。

以蘇軾《念奴嬌·憑空眺遠》為仄韻正格,一百字,前闋四十九字,後闋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韻。另有平韻格,用者較少。

《念奴嬌·端午》

(聲明:該詞為玉臨君個人原創作品,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

《念奴嬌·端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