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東晉南北朝時期很多人的名字後面有一個“之”字?

麻辣滷肉包


魏晉南北朝有些名人名字中帶有“之”字大都是信奉天師道的暗語。

東晉南北朝時期很多名人中帶有“之”子,其實是宗教的一種暗號,隱晦的稱呼,類似於佛教中“釋永信”中的“釋”字,法海中的“法”字、現代空曇法師中的“曇”字。

著名的人物有裴松之(《三國志》註釋作者)、劉牢之(東晉名將)、寇謙之(北天師道首領)、王羲之(書聖)、王獻之等。

其中晉琅琊王氏一族中很多人的姓名之中帶有“之”字:王羲之平輩的人中有12人;王羲之子侄輩中有22人;孫子輩中有12個人;曾孫輩中有13人;玄孫輩中有9人;五世孫中有4人。一大群帶有“之”字的王家人,五代人72人帶有這個特殊的字。(北天師道首領寇謙之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為其修建新道場)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帶有“之”字的人是不是輩分字?

在中國輩分字之中,有的輩分放在了最後一個字,按照這樣的模式:姓+輩分+名,或者姓氏+名+輩分;第一種比較常見,第二種也有不少,相對於第一種則少很多。

道教和佛教之中是有輩分的,這是正規弟子的輩分字。而“之”、“道”是天師道的暗示,並不是輩分字。如少林寺弟子有70個輩分:

祖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

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鑑宗祚,表正善喜祥,謹愨原齊度,

雪庭為導師,引汝歸鉉路。

《敕賜祖庭少林釋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譜之碑》,1782年乾隆皇帝的敕令。

自然天師道也有自己輩分字,天師道又稱正一派,輩分如下: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

 志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衝漢通玄(元)韞,高宏(弘)鼎大羅,

 三山揚妙法(愈興振),四(福)海湧洪波。

三山滴血字派,源於天師道(正一派)給弟子取名的依據: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合,

 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衝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 

三山裕興振,福海啟洪波,

 穹窿揚妙法,寰宇證仙都。

這是正規的天師道弟子取名輩分依據。顯然一些魏晉時期名人名字中的“之”字不是輩分字(琅琊王氏五代人姓名中帶有“之”字),也不是道家弟子的輩分字。這是那些信奉天師道的人,又不是弟子,則就採取另外一種方式,名字之中帶有“之”、“道”等字,以和正規弟子區分,也表明信仰的程度足夠深。(張道陵像,創立天師道,第一任天師)

從民間到帝王——天師道崛起之路。

西漢張良的第八世孫張道陵在東漢時期來到巴蜀之地,開始創立了“天師道”,又稱正一派、正一盟威道、五斗米教。五斗米教的來源主要是要進入天師道成為弟子,必須繳納五斗米,因此得名“五斗米教”。

張道陵在四川傳播道教思想,將原來四川各地巫教掃蕩一空,在當地民間的影響力非常大。

東漢時期天師道的三代祖師分別是張道陵、張衡、張魯,歷史上赫赫有名,張魯是天師道第三任天師,依靠眾多的天師道弟子擁護割據一方,成為東漢末年的一方的小霸主。

曹操打敗張魯天師道(五斗米教)的割據政權之後,他將張魯及其主要的教眾遷徙到洛陽、長安、鄴城這三個地方,都是曹魏政權的重要城市。

天師道也因此得以從巴蜀之地開始向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傳播。第三代天師張魯的兒子第四代天師張盛到江西鷹潭龍虎山弘揚道教,這是天師道開闢江南傳教的聖地。張盛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天師,在魏國初年就跑到吳地龍虎山傳教,可以說預知魏、西晉的短暫昌盛,少數民族侵襲,北方大亂等歷史混亂局面。

天師道由於曹操的遷徙行動,使得天師道在民間廣泛傳播,到東晉時期已經傳播到司馬皇室,很多世家大族一族都信奉天師道,著名的家族有:

琅琊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殷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義興周氏,丹陽許氏、葛氏、陶氏,東海鮑氏。

這些家族絕大多數人信奉天師道,名字之中帶有“之”字司空見慣,因此上文中所說琅琊王氏眾多帶“之”的名字並非王氏一家,其他上述東晉世家大族中的很多男性名字中也帶有“之”字。

門閥士族的大家族這麼多人信奉天師道,說明天師道在第三代天師張魯之後,第四、第五、第六代天師時期,已經傳播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上層建築之中了。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天師道推崇有加,他對建立北天師道的寇謙之十分信任,親自為寇謙之創立天師道道場。第六代天師張椒則和王獻之等名人是好友。天師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王朝幾乎通吃,都對它非常推崇。(天師道第六代天師張椒像,和王獻之等名人是好友)

因此,一些世家大族都信奉天師道,名字中帶有“之”子自然見怪不怪了。

為何“之”字在名字之中不避諱?

西晉、東晉時期對名字避諱非常看重,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所有臣民都需要避諱;長輩之中有的名字的字,子孫輩也要避諱。

不過天師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盛行,它也享有特權,其中“之”、“道”等字是不用避諱的,是信奉天師道暗示,所有人皆可用,不用避諱。


穿越再現彼岸


東晉南北朝很多人名字帶“之”字是一種宗教信仰的標識,代表自己是天師道的信眾。

秦漢以來人們取名字都沿襲著春秋時期“譏二名,非禮也”的用法,從皇帝到大臣都是單名,劉邦、劉秀、曹操、司馬懿等。

到了晉朝時,道教分出來的天師道發展迅速,很多貴族都信奉。


鄂G遊天下


小魚很高興今天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很多人感覺好像東晉、南北朝時期人的名字都加個“之”字,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之”字有一種用法是做音節助詞,用於人名的中間或最後都沒有實際的意義,一者可能為了附庸風雅,再者是為了區別於其他人。這點在東晉、南北朝時期人們起名字時表現的更為突出。國學大師陳寅恪在著述中曾說過這一現象:“南北朝人名之末的【之】字為信仰天師道(亦為五斗米道)的家族標記,一般不在子孫避家諱的範圍,反而可以代代相傳”。

東晉南北朝時用“之”字取名盛行,一些文人名士喜歡用“之”字命名。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與道教五斗米道有關。五斗米道是東 漢順帝年間沛國人張道陵創立的,他們奉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經典,教人奉道悔過。五斗米道多用“之”字作為道徒名字的暗記,出於對五 鬥米道的崇信,“之”字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加上“之”字本身的特殊含意,格外受門閥士族的喜愛,於是“之”字頻頻出現在他們的名字之中。

最有名的莫過於書法史上有名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父親王羲之,兒子王獻之,並且王羲之的其他六個兒子分別取名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孫子取名楨之、靖之,曾孫取名翼之、悅之。

喜歡以“之”字取名的還有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的畫家、詩人顧愷之。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他留下傳世畫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為中國古代繪畫的巔峰之作。

顧愷之的父親顧悅之,他與顧愷之也是把“之”字父子相傳的典範。

顧愷之像

洛神賦圖局部

女史箴圖局部

這一時期還有偉大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北魏“新天師道”寇謙之,梁武威將軍陳慶之等等都是以之字用於名字之中。

祖沖之像

圓周率

通過上述例證,小魚🐟發現,東晉南北朝時期把“之”字用於名字中,一來是這個字被賦予了神秘色彩,受到門閥士族的喜愛;二來“之”字貫於名字也是當時的一種風尚。

我是小魚,歡迎留言關注,給你不一樣的讀書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