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靖難的硝煙才剛剛散去,明成祖朱棣率軍進入南京城的時候,心中可謂是百感交集!以一隅敵全國,他竟然贏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竟然真的發生在了他朱棣的身上,這一切都讓朱棣更加篤定自己本來就是“真命天子”,而大明朝也必將在自己的手上開創出更加絢爛、輝煌的未來!

雖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是現實卻存在著很大的距離!靖難之役結束之後,整個國家還依舊處於一種極為混亂的狀態,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的撥亂反正使國家迅速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這是朱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一代雄主朱棣在靖難之後究竟做了什麼,使這個經歷了內亂的國家迅速獲得了新生!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一、靖難之後,國家內部存在著混亂的三大狀態

首先混亂的經濟狀態。靖難之役實際上是一次藩王對抗朝廷的“造反”活動,那麼在這次造反的過程中前後經歷了三年多的漫長拉鋸,也就是說整個國家在三年的時間內陷入到了全面戰爭之中。在這三年的戰爭當中,自北京以南至淮河一線,先後遭到了多次大規模戰役的破壞,導致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出現了“淮以北鞠為茂草”的情況。

其次是混亂的軍事狀態。靖難之役,歷數於建文朝廷的幾十萬官軍體系自然被全部摧毀。而朱棣領銜的靖難軍則是逐漸做大,其中還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投降的官軍。此外,在靖難之初保持觀望的諸多藩王在後期也逐漸加入到了靖難的軍隊當中,這些軍事集團也在等待著朱棣分享奪位成功之後的勝利果實。

第三是混亂的行政狀態。

朱棣奪位這算是坐實了“得國不正”,在講求清譽的明代自然而然就得不到大多數文官知識分子的支持。而挑頭反對朱棣的方孝孺等人遭到了朱棣的殘酷鎮壓,這就使得皇權與文官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雙方都處於一種互相極不信任的狀態,彼此都在較著勁兒。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家的行政體系實際上處於一種低效率甚至是癱瘓的狀態,甚至有很多官員都抱著“看好戲”的心態,等著看你朱棣沒了我們文官如何治理這個國家?

正是上述這三個原因,使得朱棣在接手這個國家之後必須迅速採取措施扭轉這種不利局面。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朱棣的“幾板斧”是如何受到奇效的!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二、“一板斧”彰顯永樂正統

國家新立,最重要得到還是要彰顯政權的正統性。在中國古代,最為講究的還是一個“名正言順”!對此,朱棣自然有著很深的認識:

一是祭拜祖陵。實際上為了彰顯自身正統,朱棣從進入南京城的那一刻便已經開始行動了。原本他想要徑直前往皇宮察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但是在這個時候楊榮卻攔住了他,告訴他此時眾目睽睽之下應當首先前往太祖朱元璋的墓地祭拜。這樣做的目的,便是向天下人昭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孝子玄孫”,靖難之役是迫不得已。

二是篡改史書。在明代關於朱棣的史料當中存在一個極為明顯的矛盾之處,即:朱棣的母親究竟是誰?比如《太祖實錄》當中就曾經出現兩個版本,一說朱棣之母為朱元璋的蒙古妃嬪,一說為馬皇后所生。那麼大家一看便清楚了,由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所生,自然而然具有繼承皇位的更大理由。

三是編撰書籍。這裡就不得不說著名的《永樂大典》問世了!一部長達22277卷,僅目錄就60卷的鴻篇鉅著,號稱是涵蓋了古往今來絕大多數經史子集、文章法典、禮儀宗教、哲學天文……等等等等。我們且不去說解縉和姚廣孝所編撰的這套書究竟水平如何,但是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作為能夠贏得多少讀書人的心?而贏得了讀書人的心,也就是真正贏得了皇朝的正統!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三、“二板斧”扶持新的軍事貴族

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徐達、藍玉、湯和等一干武勳集團;而朱棣靠著靖難之役而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自然而然也就在內部形成了丘福、朱能、張輔等將領為首的靖難武勳集團。那麼這一貴族階層的出現,好處在於:

一是迅速整合建文朝廷參與武裝。通過這些在靖難中出力最多的核心將領將建文朝廷的殘餘武裝力量迅速收編,從而使得朱棣集團具備了掌控全國的武裝,也讓麾下得到武將得到了與其戰功相匹配的權力,可謂是一箭雙鵰的好棋。

二是對其他藩王集團形成武裝威懾。對建文一朝武裝力量的收編,使得朱棣集團的軍事實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急速膨脹,遠遠超過了朝廷其他諸多藩王實力的總和。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軍事威懾,使得諸藩在後期利益分配上哪怕是“分贓不均”也不敢輕舉妄動。比如一開始說好要和朱棣平分天下的寧王朱權和,此時知道形勢比人強,只能是灰溜溜的回到南昌就藩。

三是武勳集團與文官集團鼎足而立。如前文所述,文官體系與皇權已經成為了互不信任的狀態,所以朱棣必須要扶持一批新興軍事貴族與文官一系相互制衡。而且朱棣目光長遠,他深深的知道國家穩定之後,文官做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在其當朝主政期間多次利用對外戰爭的機會不斷進一步扶持武勳。這些武勳都跟隨著這位偉大的君王南征北戰,與君王建立了極為親密的聯繫。故而在永樂一朝,文官集團始終難以形成與皇權有效的抗衡。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四、“三板斧”內閣制度分化文官集團

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案趁機廢除了丞相這一職務取代以內閣,從而使得國家呈現高度集權的狀態。而朱棣則在朱元璋的基礎之上對內閣制度進行了進一步優化:

一是內閣中樞權力大而品級低。首先,內閣成為皇帝身邊重要的參謀議事的機構,從而使得內閣官員權柄大增,甚至要超過朝廷六部。但是其所擔任的官員卻皆是品級較低(五品以下),在朝中並無根基但能力卓著之輩。這樣一來,既保證了內閣整體的參謀議事能力,但同時又有效防止了文官擅權做大的情況。

二是對外戰爭中對內閣的拆分。朱棣在位期間,曾經多次御駕親征,他往往將太子朱高熾留在帝都主持政務。而在這過程中,朱棣自己往往會帶走幾名內閣官員,同時又留下另外幾名內閣官員輔佐太子監國,而每一次這些內閣官員擔任的職務又都會輪換。如此一來,內閣實際上便被朱棣有意識的進行了拆分,一方面既擁有了保持國家正常運轉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又並非“鐵板一塊”難以給予。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五、“四板斧”廠衛制度制衡文官集團

朱棣很清楚,從國家長遠發展來看,文官集團勢必會做大,並且進而掌控整個國家的行政體系。皇權要擴大,那麼必然要造成官僚階層的集體利益受損,也必然要遭到文官集團的集體抵制,那皇帝要和這個體系鬥自然就要有自己的一套體系——廠衛!

廠衛只對皇帝負責,遊離於整套司法行政體系之外,所以他們實際上成為了皇權的觸手,在各個領域與文官集團展開了較量。當然,我們毫不諱言的說,朱棣通過廠衛制度在用了一朝開始打造了恐怖的特務政治,文官集團深受其害者不計其數,而且這種特務政治甚至影響和貫穿了整個大明朝。但是,我們同樣也要認識到,這種飽受爭議的制度確實為永樂一朝迅速鞏固皇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靖難之後,朱棣開國“四板斧”,終究為明朝開闢了永樂盛世


六、結論

綜合前文所述,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面對著國家經濟、軍事、行政等多個層面的混亂局面,先後揮出了“四板斧”,使得整個國家在經歷內亂之後迅速恢復到有序狀態。但我們在縱觀這四項舉措的時候卻能夠發現一個現象:所有的四項舉措,歸根到底都是在針對大明朝的文官!

確立自身正統是為了贏得文官集團的擁戴,而樹立新的軍事貴族、廠衛制度、內閣制度等等則都是在限制、控制、牽制文官集團。歸根結底的說,治理國家還是需要文官集團,解決了文官的問題便解決了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問題。朱棣的這一系列舉措,通過“又打又拉”的手段使文官集團迅速臣服,然後開足馬力治理這個國家。雖然其中一些個別手段在日後貽害甚重,但是整體措施確實在當時起到了立竿見影的奇效。

明成祖朱棣通過自身出色的政治手腕迅速的駕馭了整個國家的局勢,著實不愧為一代雄主,同時也為我們拉開了永樂盛世的序幕……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