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后,朱棣开国“四板斧”,终究为明朝开辟了永乐盛世

靖难的硝烟才刚刚散去,明成祖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城的时候,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以一隅敌全国,他竟然赢了!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真的发生在了他朱棣的身上,这一切都让朱棣更加笃定自己本来就是“真命天子”,而大明朝也必将在自己的手上开创出更加绚烂、辉煌的未来!

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是现实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靖难之役结束之后,整个国家还依旧处于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拨乱反正使国家迅速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这是朱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一代雄主朱棣在靖难之后究竟做了什么,使这个经历了内乱的国家迅速获得了新生!


靖难之后,朱棣开国“四板斧”,终究为明朝开辟了永乐盛世


一、靖难之后,国家内部存在着混乱的三大状态

首先混乱的经济状态。靖难之役实际上是一次藩王对抗朝廷的“造反”活动,那么在这次造反的过程中前后经历了三年多的漫长拉锯,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在三年的时间内陷入到了全面战争之中。在这三年的战争当中,自北京以南至淮河一线,先后遭到了多次大规模战役的破坏,导致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了“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其次是混乱的军事状态。靖难之役,历数于建文朝廷的几十万官军体系自然被全部摧毁。而朱棣领衔的靖难军则是逐渐做大,其中还包含了很大一部分投降的官军。此外,在靖难之初保持观望的诸多藩王在后期也逐渐加入到了靖难的军队当中,这些军事集团也在等待着朱棣分享夺位成功之后的胜利果实。

第三是混乱的行政状态。

朱棣夺位这算是坐实了“得国不正”,在讲求清誉的明代自然而然就得不到大多数文官知识分子的支持。而挑头反对朱棣的方孝孺等人遭到了朱棣的残酷镇压,这就使得皇权与文官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双方都处于一种互相极不信任的状态,彼此都在较着劲儿。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家的行政体系实际上处于一种低效率甚至是瘫痪的状态,甚至有很多官员都抱着“看好戏”的心态,等着看你朱棣没了我们文官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正是上述这三个原因,使得朱棣在接手这个国家之后必须迅速采取措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朱棣的“几板斧”是如何受到奇效的!

靖难之后,朱棣开国“四板斧”,终究为明朝开辟了永乐盛世


二、“一板斧”彰显永乐正统

国家新立,最重要得到还是要彰显政权的正统性。在中国古代,最为讲究的还是一个“名正言顺”!对此,朱棣自然有着很深的认识:

一是祭拜祖陵。实际上为了彰显自身正统,朱棣从进入南京城的那一刻便已经开始行动了。原本他想要径直前往皇宫察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但是在这个时候杨荣却拦住了他,告诉他此时众目睽睽之下应当首先前往太祖朱元璋的墓地祭拜。这样做的目的,便是向天下人昭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孝子玄孙”,靖难之役是迫不得已。

二是篡改史书。在明代关于朱棣的史料当中存在一个极为明显的矛盾之处,即:朱棣的母亲究竟是谁?比如《太祖实录》当中就曾经出现两个版本,一说朱棣之母为朱元璋的蒙古妃嫔,一说为马皇后所生。那么大家一看便清楚了,由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马皇后所生,自然而然具有继承皇位的更大理由。

三是编撰书籍。这里就不得不说著名的《永乐大典》问世了!一部长达22277卷,仅目录就60卷的鸿篇巨著,号称是涵盖了古往今来绝大多数经史子集、文章法典、礼仪宗教、哲学天文……等等等等。我们且不去说解缙和姚广孝所编撰的这套书究竟水平如何,但是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作为能够赢得多少读书人的心?而赢得了读书人的心,也就是真正赢得了皇朝的正统!

靖难之后,朱棣开国“四板斧”,终究为明朝开辟了永乐盛世


三、“二板斧”扶持新的军事贵族

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徐达、蓝玉、汤和等一干武勋集团;而朱棣靠着靖难之役而夺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自然而然也就在内部形成了丘福、朱能、张辅等将领为首的靖难武勋集团。那么这一贵族阶层的出现,好处在于:

一是迅速整合建文朝廷参与武装。通过这些在靖难中出力最多的核心将领将建文朝廷的残余武装力量迅速收编,从而使得朱棣集团具备了掌控全国的武装,也让麾下得到武将得到了与其战功相匹配的权力,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棋。

二是对其他藩王集团形成武装威慑。对建文一朝武装力量的收编,使得朱棣集团的军事实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急速膨胀,远远超过了朝廷其他诸多藩王实力的总和。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威慑,使得诸藩在后期利益分配上哪怕是“分赃不均”也不敢轻举妄动。比如一开始说好要和朱棣平分天下的宁王朱权和,此时知道形势比人强,只能是灰溜溜的回到南昌就藩。

三是武勋集团与文官集团鼎足而立。如前文所述,文官体系与皇权已经成为了互不信任的状态,所以朱棣必须要扶持一批新兴军事贵族与文官一系相互制衡。而且朱棣目光长远,他深深的知道国家稳定之后,文官做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在其当朝主政期间多次利用对外战争的机会不断进一步扶持武勋。这些武勋都跟随着这位伟大的君王南征北战,与君王建立了极为亲密的联系。故而在永乐一朝,文官集团始终难以形成与皇权有效的抗衡。

靖难之后,朱棣开国“四板斧”,终究为明朝开辟了永乐盛世


四、“三板斧”内阁制度分化文官集团

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趁机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取代以内阁,从而使得国家呈现高度集权的状态。而朱棣则在朱元璋的基础之上对内阁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一是内阁中枢权力大而品级低。首先,内阁成为皇帝身边重要的参谋议事的机构,从而使得内阁官员权柄大增,甚至要超过朝廷六部。但是其所担任的官员却皆是品级较低(五品以下),在朝中并无根基但能力卓著之辈。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内阁整体的参谋议事能力,但同时又有效防止了文官擅权做大的情况。

二是对外战争中对内阁的拆分。朱棣在位期间,曾经多次御驾亲征,他往往将太子朱高炽留在帝都主持政务。而在这过程中,朱棣自己往往会带走几名内阁官员,同时又留下另外几名内阁官员辅佐太子监国,而每一次这些内阁官员担任的职务又都会轮换。如此一来,内阁实际上便被朱棣有意识的进行了拆分,一方面既拥有了保持国家正常运转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又并非“铁板一块”难以给予。

靖难之后,朱棣开国“四板斧”,终究为明朝开辟了永乐盛世


五、“四板斧”厂卫制度制衡文官集团

朱棣很清楚,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文官集团势必会做大,并且进而掌控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皇权要扩大,那么必然要造成官僚阶层的集体利益受损,也必然要遭到文官集团的集体抵制,那皇帝要和这个体系斗自然就要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厂卫!

厂卫只对皇帝负责,游离于整套司法行政体系之外,所以他们实际上成为了皇权的触手,在各个领域与文官集团展开了较量。当然,我们毫不讳言的说,朱棣通过厂卫制度在用了一朝开始打造了恐怖的特务政治,文官集团深受其害者不计其数,而且这种特务政治甚至影响和贯穿了整个大明朝。但是,我们同样也要认识到,这种饱受争议的制度确实为永乐一朝迅速巩固皇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靖难之后,朱棣开国“四板斧”,终究为明朝开辟了永乐盛世


六、结论

综合前文所述,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面对着国家经济、军事、行政等多个层面的混乱局面,先后挥出了“四板斧”,使得整个国家在经历内乱之后迅速恢复到有序状态。但我们在纵观这四项举措的时候却能够发现一个现象:所有的四项举措,归根到底都是在针对大明朝的文官!

确立自身正统是为了赢得文官集团的拥戴,而树立新的军事贵族、厂卫制度、内阁制度等等则都是在限制、控制、牵制文官集团。归根结底的说,治理国家还是需要文官集团,解决了文官的问题便解决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问题。朱棣的这一系列举措,通过“又打又拉”的手段使文官集团迅速臣服,然后开足马力治理这个国家。虽然其中一些个别手段在日后贻害甚重,但是整体措施确实在当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奇效。

明成祖朱棣通过自身出色的政治手腕迅速的驾驭了整个国家的局势,着实不愧为一代雄主,同时也为我们拉开了永乐盛世的序幕……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