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實體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這十幾年依賴人口紅利的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這類實體經濟確實衝擊很大,甚至是顛覆性的。

生意難做是這兩年大家的共識,特別是今年忽然爆發的疫情,更是導火索,讓各類實體經濟來得一下子扛不住了。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大量實體店倒閉,我們每個人都能看見,超市、大型商場銷售人員估計比顧客多,街邊原來繁華熱鬧的各類店鋪現在就剩下了餐飲、酒店、足療保健等少數行業和少數仍在苦苦堅持的實體店。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實體經濟依靠電商這個說法有點重了

不是誰依靠誰的關係,應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才對。當然電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促使實體經濟迭代更新,促使實體完成自我升級。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我們先來看看電商對實體的影響

電商的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1.大量實體店倒閉影響就業,造成大量零售店主轉行經營其他行業使更多的行業競爭加劇,產生惡性競爭,這也是這幾年許多人感覺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2.造成大量工作崗位流水,一個商場幾百人,一個小店也要幾個人,傳統商業吸納的就業遠比電商多。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許多人說現在的電商是創新,是產業升級,傳統店鋪必將被淘汰,並且拿工業革命來說明問題,說現在的實體店主就和當年的手工業者被機器淘汰一樣,也必將被淘汰,說明這個電商是進步的表現。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這個說法不是很贊同,咱們認真分析下就會發現有許多不同:

第一、不論開始的羊吃人運動還是機器吃人運動相比現在的電商發展速度都是漫長的,工業革命被劃分了好幾個階段,前後有幾百年時間,僅第一次工業革命就用了接近100年時間。2018年電商佔已經佔社會零售總額的20%左右,現在電商僅僅用了10多年的時間就達到如此高度,短時間的高速增長對實體店造成重大沖擊,也就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第二、工業革命雖然造成了部分人失業和許多行業的倒閉潮,但是工業革命是一個整體產業升級,比如紡織行業需要機器,就會帶動機器製造行業,機器製造行業帶動冶煉行業,冶煉帶動運輸、礦山行業,運輸礦山有需要更多的礦山和工人,工人需要生活從而帶動了更多行業的大發展;而且在當時的西方國家有大量的殖民地供產品傾銷,所以工業革命創造的工作崗位遠比失去的多,工業革命把大量的農民和普通工人變成了專業的技術工人,也就出現經濟的大繁榮。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而現在的電商沒有產業升級,產業還是原來的產業,就是將銷售方式改變了,將原來需要在商店購買的商品放到網上銷售了。其實生產和銷售的本質都沒有變,沒有出現當年工業革命那種一個

行業帶動另一個行業的現象,反而出現了摧毀了無數店鋪,影響了大量人就業,也影響了整體經濟。  

第三、電商雖然創造許多工作崗位,但是也毀掉了更多工作崗位,丟掉的遠比創造出來的多,所能帶動的行業主要也就是附加值極低的快遞、運輸、包裝等少數行業(阿里總共才5萬人,負責電商的應該只有一部分吧)。能從電商賺到錢的只是少數人,據說淘寶80%店鋪不賺錢,只是據說啊。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第四、經濟的繁榮,是一個產業帶動另一個產業,而不是短時間內摧毀一個的大行業。實體店需要租房,能夠帶動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又能帶動更多行業,大家購物的時候需要外出,從而帶動交通相關的,店面需要裝修,外出就需要吃飯,這就帶動餐飲行業等等。而電商只帶動了電商平臺、快遞等少數行業。對於國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大行業的萎縮絕對不是好事,就像房地產不景氣的時候我們去庫存,家電不景氣的時候我們搞家電下鄉,為了促進旅遊我們有黃金週,為什麼現在如此重要且影響巨大的零售行業出現萎縮了卻繼續不管?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第五、關於實體店賺黑心錢,賣的東西比網上貴(這個是事實,實體店成本確實比電商高)。但是許多網購者都有海外代購經歷或者直接出國海淘,代購、海淘大多數都是在海外商店買回來的,為什麼我們不覺得海外的商店黑?其實賺錢是必須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家從事不同的工作,每個人都在賺錢,每個人也都在消費,這才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第六、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從事的行業又和實體店沒有牽扯,實體店倒閉和自己又沒有關係。其實不然,因為實體店主賺的錢也是要花出去的。當大量實體店倒閉以後這些店主或者商場老闆和員工要麼待業、打工,要麼繼續創業從事其他行業,待業打工降低了消費能力,繼續創業又讓其他本來就不景氣的行業雪上加霜,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想一下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情況,反正我身邊有無數實體店倒閉後,改行成為我們同業的人。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不論你是否從事零售行業,都會受到大環境影響,經濟景氣的時候大家生意都好做,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生意都不好做,上班族也是這樣,生意好的時候加薪、拿獎金,生意不好的時候只能想想了,經濟不好肯定會影響每一個人,只是早晚的問題。  

第七、許多人認為電商是優勝劣汰、是公平競爭的結果,但是我也不能全部贊同

1、競爭本來就不公平,京東至今未贏利,連續9年虧損188億,電商平臺利用融資優勢,擊垮個體分散的實體經濟本來就不是公平競爭。

2、合理競爭是必須的,但是必要保護的也是必須的,這也就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目的。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第八、電商需要發展需要限制,不應該在短時間摧毀傳統商業,即便未來真的是替代傳統商業模式,我認為也應該循序漸進。在勞動力稀缺的發達國家發展網購還是不錯的,但是在人均gdp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且勞動力充分的發展中國家,還要如此大批量的消滅工作崗位,我覺得就不合適了。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第九、網購確實很吸引人,價格便宜,購物方便,心情不好的時候還能差評。網購確實有很多好處。現在80後.90後甚至00後是網購的主力軍,生活日用品,電器甚至連裝修用的傢俱、地板,甚至車子房子都是在網上買的,每年網購的錢幾萬到幾十萬大有人在吧。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可以這樣說,所有的電商產品都是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

網絡是虛擬的,網絡交易的商品卻是實實在在的。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別以為電子商務只是‘虛擬經濟’,事實上,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帶動了‘實體經濟’。”這句話讓人們認清了電商發展的意義,也印證了很多地方的發展歷程。電商可能催生出本地以前沒有的新實體經濟,在一些有實體經濟基礎的地方,藉助電商會讓實體經濟更強。比如江蘇的沙集實現從“破爛村”到“淘寶村”的蛻變;浙江的臨安,山核桃產業因“觸網”而一路走紅。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電商的發展不僅滲透到傳統產業之中,而且再造新的產業。比如,電商帶動了加工、倉儲、物流和服務業的發展。若以物流領域為例,就更容易說清楚這個問題。魏延安解釋:電商必然要求物流與快遞緊密相連;物流快遞又要求倉儲、包裝、印刷等來配套;而包裝印刷的前端又是文化創意、品牌策劃。如此逐漸延伸為一個大的產業集群,帶動全產業鏈的發展。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因為歸根結底,實體經濟就像是一片土壤,它上面可以開出任何花朵,今天可以是電商或者是現在很紅火的直播賣貨,那麼明天也可以是別的一種產業模式,這片土壤要一直在,而如果不加節制地濫用這種土壤,或者對這種土壤嗤之以鼻,那麼無論此前這種經濟多麼強勢,終究會土崩瓦解。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所以綜上所述,電商和實體既是相互依存,也是相互促進,將來很長一段時間也將並存發展,電商給實體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實體也要藉助電商發揮更大的作用。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電商到底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或許都不是

而是祖國媽媽給原本獨苗的實體經濟又生了一個二胎兄弟,大名叫“網絡經濟”,小名叫“電商”

這不挺好嘛,兩兄弟相互扶持,相互依賴,均衡發展


電商是實體的救星還是噩夢?


僅代表個人拙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