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全书导论(耶鲁公开课)第8讲 出埃及记 摩西之约

第八讲 出埃及记,摩西之约

出埃及记有很强的戏剧性,有很多民间传说的元素。一方面是摩西和亚伦之间的较量,另一方面是耶和华与埃及巫师的较量,耶和华战胜埃及巫师意味着耶和华战胜埃及诸神。

一. 10次大灾难

1. 出埃及记里共有10次大灾:尼罗河水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击杀长子之灾。

2. 学者们认为很多素材组成了这个故事,这些素材保留了不同的风格。大灾难是3个一组,最后是第10个最大的灾难。每一组3个都在形式和描述上有共同之处。每一组的第一,二个都有预先警告,第一个都发生在早上,第二个都以“你进去见法老”开始,这种结构上的反复创造了一种渐强的效果。推进到了第十个最具毁灭性的灾难杀死埃及人长子。

3. 这是以牙还牙的报复,因为早前埃及人杀死以色列人的男婴,而以色列人是耶和华的长子,在出埃及记4:22,耶和华让摩西告诉法老“犹太人是我的长子”。

4. 在耶和华准备杀死埃及人长子时,摩西让犹太人进行祭祀,以保护他们逃脱屠杀,仪式包含2部分,一是每家杀一只羊羔吃肉并将血涂在门框上,以使耶和华识别这家是以色列人,另外每家要吃无酵面包,这是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最后一天,是逾越节的来历。

5. 学者们认为这是犹太人将先存的宗教仪式历史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学者们认为犹太人由不同的群体混合而成,包含了迦南的农民和牧羊人。这个仪式可以看成是2个群体的祭祀的历史遗存。游牧民族在春天向神献上羊羔,而农民将第一穗麦子磨成粉来不及发酵就献给神,都是为了祈福。这个古老的宗教仪式流传下来并和希伯来脱离奴役的故事联系起来,将古老的传统和新生国家联系起来,而不再是自然循环,这也使得以色列人和他们在春天祭祀的古近东邻居区分开来

二. 与埃及人的战争

1. 最后一次灾难后法老同意以色列人离开,但又反悔,以色列人于是被困在埃及和Reed Sea(里德海Yam Suph)之间,注意不是红海,这是个很早的翻译错误。

2. 犹太人害怕了抱怨了,危急时刻摩西召集起百姓,上帝进行了干预。出埃及记14-15分开里德海,学者们发现了3个版本互相交织:

A. 学者们一致的观点是15:1-12摩西诗歌的最早版本来源于古诗歌,Yam Suph更像是一个沼泽而非开放的大海。

B. 耶鲁大学John Collins教授指出诗歌中埃及人沉入大海的情景代表痛苦,经常出现在希伯来圣经中,如诗篇69:神啊,求你救我,因为众水要淹没我,我陷在深淤泥中,没有立脚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这里也不是溺水而是水象征了困境。Collins指出埃及记15的诗是对逃脱或打败法老的庆祝,溺水被赋予象征意义正如希伯来圣经中其他诗歌一样,来描写埃及人被打败被侮辱的场景。

C. 后期的作者将诗歌中这个场景创作出埃及记14,以散文形式表现诗歌中的暗喻,在这段散文中,法老的军队确实被水淹,但即使在14中我们也能看出2个版本的混合,材料P摩西将水分开如水墙,使以色列人能够通过,然后用水淹了埃及人。但14:24-25有人认为来源于材料J, 埃及士兵因为有马车,车轮陷进了沼泽中于是放弃了追捕。

3. 因此这个故事在长期的流传中变成了现在这样。最核心的内容是以色列人徒步从沼泽逃脱,追兵的马车陷入沼泽,15的诗歌用隐喻描写了这场胜利,用到了溺水的意象,之后的散文描写戏剧化的(大海分开)阐释了之前的传统

4. 这一故事再次重复了一个主题,上帝创造之物人类收到威胁,上帝施救。

三.15章的诗歌与其他地区信仰崇拜的演变

1. 15章的诗歌,希伯来人采用了迦南神话并套用在耶和华身上,耶和华被描绘成如风暴之神类似。这和迦南的神Baal一样,Baal打败了水神,称自己是众神之王,住在了山顶的神庙中。15章诗歌中对耶和华的描写以及其他诗歌,借用了迦南诗歌的片段。诗篇中也有将耶和华描写成如Baal一样,他也战胜了水神, Michael Coogan发现了很多这类有趣的现象。

2. 迦南的信仰转变成对Baal的崇拜大概发生在公元前1500-1200年间,这个时间也是我们传统上认为出埃及和对耶和华崇拜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的某个时期,迦南将对天空之神EI的崇拜转到了对年轻的风暴之神Baal的崇拜上,在Baal打败了水神之后。Coogan指出在这个时期,世界很多地区的传统和信仰都发生了变化,如古巴比伦年轻的风暴之神Marduk打败了水怪取代了天空之神Anuu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在印度风暴之神INdra取代了Dyaus神的地位,在希腊,宙斯(也与风暴相关)推翻了自己的父亲众神之神Kronos。

3. 在这个故事中,以色列人将要建立新的国家,将要从游牧状态进入定居状态,此时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的邻居类似也发生了改变。耶和华取代了犹太人之前崇拜的EI。 类似迦南的Baal, 耶和华也要住在山上的房子里

4. 当然以色列人对于风暴之神的描写与古近东邻居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耶和华的战争不是神话意义上的,而是历史意义上的。耶和华的对手不是大海或其他什么神怪,而是人类敌人埃及法老和军队,大海是他的武器。

5. 耶和华被圣经作者描写成超自然的,为了历史目的,使用自然能力,解救他的人民建立以色列国。在创世纪1中,上帝分开原始混沌之水建立了宇宙,在出埃及记14,15中,上帝将Reed海分开建立了新的国家。

6. 在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时,古以色列人很自然的借用了传统和神话中的语言和意象,但又使他们与传统和神话表述不同,出埃及记被视为上帝拯救百姓的范例,但这里的拯救并非后来基督教所指的将人从原罪里拯救,古希伯莱圣经中拯救salvation没有将人从原罪里拯救的概念,而是指具体的,社会的拯救,尤其是指从外族统治者奴役下拯救,希伯来圣经称耶和华为救世主,是指他将以色列从外国敌人处解救出来。

四.立约

1. 在出埃及3个月时,以色列人到了西奈。这里出现了圣经的第三个约摩西之约。这个约与之前的诺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有本质不同,在这个约中,上帝承诺的没有超出作为保护者的范围,但他规定了要求以色列人通过很多法规和戒律服从自己。摩西之约是第一个双边的有条件的合约,如果以色列人不遵守服从上帝的法规戒律,上帝则不会保护以色列人。

2. Jon Levenson认为历史批评学家对圣经中的以色列人并不友好,因为对古以色列2种主要宗教观点抱有普遍的偏见,一个是摩西五经既律法,另一个是神庙。他认为,一方面负面的刻板印象根植于保罗对摩西五经的谴责中,认为摩西五经是一种致命诅咒,相信耶稣会提供自由,另一方面,新教厌恶以神职人员为中心的狂热祭祀,这2方面观点都有歪曲,这些偏见已经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中,甚至渗透到研究圣经的学者中。

3. 对律法的偏见也体现在学者对出埃及记的阐释中,学者将离开埃及视为本章最精彩部分,而非自然的文学高潮既之后的西奈山之约和交付摩西五经。Levenson试图在他的著作《西奈和锡安》中纠正这种偏见。他试图找出出埃及记中最中心的2个制度,一个是五经一个是神庙(公平听证)。在书中他称之为2座伟大的山的传统。西奈山的传统既缔约接受五经,锡安山则是未来耶路撒冷神庙所在地。

4. Levenson强调契约的重要性。与圣经契约对应,古近东也有很多契约,尤其是公元前1500-1200间的Hittite条约和公元前8世纪的Assyrian条约。都是领主和附庸间的条约,这些条约都包含以下6个部分,Levenson指出在出埃及记19:3b-8中,发现了几个符合条约6个部分的元素,如果我们通读整本希伯来圣经,则以色列人与上帝的条约,这6个部分都能找到,散布在不同章节,但是都属于同一种领主条约模式。

A. 序言,通常表明领主的身份:出埃及记20

B.背景。出埃及记20 “我向埃及人所行之事,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

C.规定,对附庸的要求。出埃及记20-23 “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

D. 对条约的公布,废除,保管的规定。出埃及记24:3 和7B, 24:8,申命记中有立约被保管在藏经柜中

E.援引一段见证人的文字,一般是神见证一个有约束力的誓言的诞生,使条约生效。因为圣经只信奉耶和华,不信奉其他神,因此在申命记

4:26 ”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们作见证“

F.最后是对违反的人的诅咒和对遵守的人的保佑。申命记30:19 30:28

5. Levenson认为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的领主条约所表达的意义在于:

A. 序言在领主条约中地位极其重要,规定了以色列人对上帝必须履行的历史义务

B.序言在不同代际间架起了桥梁,以色列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存在,即使在今天,在逾越节,犹太人也会提醒自己与上帝的契约 好像今天的以色列人自己亲身被耶和华带出埃及并立约

C.解释了为什么以色列人接受领主附庸关系,这并非出自他们的内省或投机,他们通过讲诉这个故事确立自己的附庸身份,故事唯一的意义在于上帝是值得信赖的,以色列人可以信赖上帝正如附庸仰仗领主。上帝的领主地位以附庸遵守戒律的形式确立,而非仅仅口头承认,这才是这段历史的目的

D.领主约也包含其他含义,正如古近东领主约中规定的,领主的附庸需善待其他附庸。以色列人因一个领主而被联接,彼此善待,契约在以色列被视为基本社会道德规范

E.附庸不能有2个领主。犹太人只能服从耶和华,并非说没有耶和华以外的神,但以色列人只能侍奉耶和华。领主的嫉妒禁止附庸与非耶和华信仰的人进行亲密接触。耶和华的约也阻止了以色列人与其他人类竞争者结盟。以色列人侍奉了上帝,就不能效忠人类国王,圣经反对君主制,因此圣经有反对扫罗,大卫王的文字,也有反对与外国如埃及,亚述,巴比伦国王结盟的文字。

6. 古近东领主约模式也重复出现于附庸对领主的重复赞美中。”谁谁爱戴领主谁谁“,这在圣经中也是如此,在后面讲申命记时我们还会看到这个主题。西奈山主题因为用到了领主模式,代表了法律和热爱的交织。条约概念对于圣经的叙述和了解以色列人对上帝的关系非常重要。整个以色列历史,都是在这个杰出的现实的契约规范下进行的,以色列的命运取决与他们对契约的忠实程度。

7. 出埃及记以建立会幕做结束,最后一节写到会幕建成耶和华进入会幕,这是好运来临的信号。出埃及记25-40详细写了如何建会幕,在32节突然被以色列人因金牛犊而背弃信仰所打断,上帝在摩西的劝说下同意不降祸给以色列人。摩西对亚伦和百姓发怒,砸碎法版。后面在民数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百姓的一系列背叛发生在达到应许之地的路上。

8. 民数记描述了人们在荒野中的40年以及在放置约柜的会幕旁安营扎寨。民数记中有很多法规和叙述材料,包含了百姓对上帝和摩西的背叛抱怨。在14中,上帝有一次发怒后再次被摩西安抚,上帝妥协说除了约书亚和迦勒外,没有一个曾亲眼见到出埃及的人能到达应许之地。所以以色列人在荒野中待了40年,直到第一代出埃及的人都死去,新一代人和耶和华到了应许之地建立了国家。

9. 民数记中值得关注的是摩西和上帝的关系,他们轮流对百姓失去信心,想要放弃他们,每次都是一方说服另一方再忍一忍,他们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好像生活中的夫妻照看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摩西为先知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他有双重责任,面对上帝他为百姓请求怜悯,即使他们应被惩罚,面对百姓他斥责他们的背叛又安抚他们。在后面读申命记时我们会着重分析摩西


旧约全书导论(耶鲁公开课)第8讲 出埃及记 摩西之约

米开朗琪罗 摩西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