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8講 出埃及記 摩西之約

第八講 出埃及記,摩西之約

出埃及記有很強的戲劇性,有很多民間傳說的元素。一方面是摩西和亞倫之間的較量,另一方面是耶和華與埃及巫師的較量,耶和華戰勝埃及巫師意味著耶和華戰勝埃及諸神。

一. 10次大災難

1. 出埃及記裡共有10次大災:尼羅河水血災,蛙災,蝨災,蠅災,畜疫,瘡災,雹災,蝗災,黑暗之災,擊殺長子之災。

2. 學者們認為很多素材組成了這個故事,這些素材保留了不同的風格。大災難是3個一組,最後是第10個最大的災難。每一組3個都在形式和描述上有共同之處。每一組的第一,二個都有預先警告,第一個都發生在早上,第二個都以“你進去見法老”開始,這種結構上的反覆創造了一種漸強的效果。推進到了第十個最具毀滅性的災難殺死埃及人長子。

3. 這是以牙還牙的報復,因為早前埃及人殺死以色列人的男嬰,而以色列人是耶和華的長子,在出埃及記4:22,耶和華讓摩西告訴法老“猶太人是我的長子”。

4. 在耶和華準備殺死埃及人長子時,摩西讓猶太人進行祭祀,以保護他們逃脫屠殺,儀式包含2部分,一是每家殺一隻羊羔吃肉並將血塗在門框上,以使耶和華識別這家是以色列人,另外每家要吃無酵麵包,這是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最後一天,是逾越節的來歷。

5. 學者們認為這是猶太人將先存的宗教儀式歷史化的一個普遍現象。學者們認為猶太人由不同的群體混合而成,包含了迦南的農民和牧羊人。這個儀式可以看成是2個群體的祭祀的歷史遺存。遊牧民族在春天向神獻上羊羔,而農民將第一穗麥子磨成粉來不及發酵就獻給神,都是為了祈福。這個古老的宗教儀式流傳下來並和希伯來脫離奴役的故事聯繫起來,將古老的傳統和新生國家聯繫起來,而不再是自然循環,這也使得以色列人和他們在春天祭祀的古近東鄰居區分開來

二. 與埃及人的戰爭

1. 最後一次災難後法老同意以色列人離開,但又反悔,以色列人於是被困在埃及和Reed Sea(裡德海Yam Suph)之間,注意不是紅海,這是個很早的翻譯錯誤。

2. 猶太人害怕了抱怨了,危急時刻摩西召集起百姓,上帝進行了干預。出埃及記14-15分開裡德海,學者們發現了3個版本互相交織:

A. 學者們一致的觀點是15:1-12摩西詩歌的最早版本來源於古詩歌,Yam Suph更像是一個沼澤而非開放的大海。

B. 耶魯大學John Collins教授指出詩歌中埃及人沉入大海的情景代表痛苦,經常出現在希伯來聖經中,如詩篇69:神啊,求你救我,因為眾水要淹沒我,我陷在深淤泥中,沒有立腳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過我身“。這裡也不是溺水而是水象徵了困境。Collins指出埃及記15的詩是對逃脫或打敗法老的慶祝,溺水被賦予象徵意義正如希伯來聖經中其他詩歌一樣,來描寫埃及人被打敗被侮辱的場景。

C. 後期的作者將詩歌中這個場景創作出埃及記14,以散文形式表現詩歌中的暗喻,在這段散文中,法老的軍隊確實被水淹,但即使在14中我們也能看出2個版本的混合,材料P摩西將水分開如水牆,使以色列人能夠通過,然後用水淹了埃及人。但14:24-25有人認為來源於材料J, 埃及士兵因為有馬車,車輪陷進了沼澤中於是放棄了追捕。

3. 因此這個故事在長期的流傳中變成了現在這樣。最核心的內容是以色列人徒步從沼澤逃脫,追兵的馬車陷入沼澤,15的詩歌用隱喻描寫了這場勝利,用到了溺水的意象,之後的散文描寫戲劇化的(大海分開)闡釋了之前的傳統

4. 這一故事再次重複了一個主題,上帝創造之物人類收到威脅,上帝施救。

三.15章的詩歌與其他地區信仰崇拜的演變

1. 15章的詩歌,希伯來人採用了迦南神話並套用在耶和華身上,耶和華被描繪成如風暴之神類似。這和迦南的神Baal一樣,Baal打敗了水神,稱自己是眾神之王,住在了山頂的神廟中。15章詩歌中對耶和華的描寫以及其他詩歌,借用了迦南詩歌的片段。詩篇中也有將耶和華描寫成如Baal一樣,他也戰勝了水神, Michael Coogan發現了很多這類有趣的現象。

2. 迦南的信仰轉變成對Baal的崇拜大概發生在公元前1500-1200年間,這個時間也是我們傳統上認為出埃及和對耶和華崇拜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的某個時期,迦南將對天空之神EI的崇拜轉到了對年輕的風暴之神Baal的崇拜上,在Baal打敗了水神之後。Coogan指出在這個時期,世界很多地區的傳統和信仰都發生了變化,如古巴比倫年輕的風暴之神Marduk打敗了水怪取代了天空之神Anuu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在印度風暴之神INdra取代了Dyaus神的地位,在希臘,宙斯(也與風暴相關)推翻了自己的父親眾神之神Kronos。

3. 在這個故事中,以色列人將要建立新的國家,將要從遊牧狀態進入定居狀態,此時他們的宗教信仰和他們的鄰居類似也發生了改變。耶和華取代了猶太人之前崇拜的EI。 類似迦南的Baal, 耶和華也要住在山上的房子裡

4. 當然以色列人對於風暴之神的描寫與古近東鄰居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耶和華的戰爭不是神話意義上的,而是歷史意義上的。耶和華的對手不是大海或其他什麼神怪,而是人類敵人埃及法老和軍隊,大海是他的武器。

5. 耶和華被聖經作者描寫成超自然的,為了歷史目的,使用自然能力,解救他的人民建立以色列國。在創世紀1中,上帝分開原始混沌之水建立了宇宙,在出埃及記14,15中,上帝將Reed海分開建立了新的國家。

6. 在描述一個歷史事件時,古以色列人很自然的借用了傳統和神話中的語言和意象,但又使他們與傳統和神話表述不同,出埃及記被視為上帝拯救百姓的範例,但這裡的拯救並非後來基督教所指的將人從原罪裡拯救,古希伯萊聖經中拯救salvation沒有將人從原罪裡拯救的概念,而是指具體的,社會的拯救,尤其是指從外族統治者奴役下拯救,希伯來聖經稱耶和華為救世主,是指他將以色列從外國敵人處解救出來。

四.立約

1. 在出埃及3個月時,以色列人到了西奈。這裡出現了聖經的第三個約摩西之約。這個約與之前的諾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有本質不同,在這個約中,上帝承諾的沒有超出作為保護者的範圍,但他規定了要求以色列人通過很多法規和戒律服從自己。摩西之約是第一個雙邊的有條件的合約,如果以色列人不遵守服從上帝的法規戒律,上帝則不會保護以色列人。

2. Jon Levenson認為歷史批評學家對聖經中的以色列人並不友好,因為對古以色列2種主要宗教觀點抱有普遍的偏見,一個是摩西五經既律法,另一個是神廟。他認為,一方面負面的刻板印象根植於保羅對摩西五經的譴責中,認為摩西五經是一種致命詛咒,相信耶穌會提供自由,另一方面,新教厭惡以神職人員為中心的狂熱祭祀,這2方面觀點都有歪曲,這些偏見已經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甚至滲透到研究聖經的學者中。

3. 對律法的偏見也體現在學者對出埃及記的闡釋中,學者將離開埃及視為本章最精彩部分,而非自然的文學高潮既之後的西奈山之約和交付摩西五經。Levenson試圖在他的著作《西奈和錫安》中糾正這種偏見。他試圖找出出埃及記中最中心的2個制度,一個是五經一個是神廟(公平聽證)。在書中他稱之為2座偉大的山的傳統。西奈山的傳統既締約接受五經,錫安山則是未來耶路撒冷神廟所在地。

4. Levenson強調契約的重要性。與聖經契約對應,古近東也有很多契約,尤其是公元前1500-1200間的Hittite條約和公元前8世紀的Assyrian條約。都是領主和附庸間的條約,這些條約都包含以下6個部分,Levenson指出在出埃及記19:3b-8中,發現了幾個符合條約6個部分的元素,如果我們通讀整本希伯來聖經,則以色列人與上帝的條約,這6個部分都能找到,散佈在不同章節,但是都屬於同一種領主條約模式。

A. 序言,通常表明領主的身份:出埃及記20

B.背景。出埃及記20 “我向埃及人所行之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

C.規定,對附庸的要求。出埃及記20-23 “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

D. 對條約的公佈,廢除,保管的規定。出埃及記24:3 和7B, 24:8,申命記中有立約被保管在藏經櫃中

E.援引一段見證人的文字,一般是神見證一個有約束力的誓言的誕生,使條約生效。因為聖經只信奉耶和華,不信奉其他神,因此在申命記

4:26 ”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們作見證“

F.最後是對違反的人的詛咒和對遵守的人的保佑。申命記30:19 30:28

5. Levenson認為耶和華與以色列人的領主條約所表達的意義在於:

A. 序言在領主條約中地位極其重要,規定了以色列人對上帝必須履行的歷史義務

B.序言在不同代際間架起了橋樑,以色列人的過去現在未來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存在,即使在今天,在逾越節,猶太人也會提醒自己與上帝的契約 好像今天的以色列人自己親身被耶和華帶出埃及並立約

C.解釋了為什麼以色列人接受領主附庸關係,這並非出自他們的內省或投機,他們通過講訴這個故事確立自己的附庸身份,故事唯一的意義在於上帝是值得信賴的,以色列人可以信賴上帝正如附庸仰仗領主。上帝的領主地位以附庸遵守戒律的形式確立,而非僅僅口頭承認,這才是這段歷史的目的

D.領主約也包含其他含義,正如古近東領主約中規定的,領主的附庸需善待其他附庸。以色列人因一個領主而被聯接,彼此善待,契約在以色列被視為基本社會道德規範

E.附庸不能有2個領主。猶太人只能服從耶和華,並非說沒有耶和華以外的神,但以色列人只能侍奉耶和華。領主的嫉妒禁止附庸與非耶和華信仰的人進行親密接觸。耶和華的約也阻止了以色列人與其他人類競爭者結盟。以色列人侍奉了上帝,就不能效忠人類國王,聖經反對君主制,因此聖經有反對掃羅,大衛王的文字,也有反對與外國如埃及,亞述,巴比倫國王結盟的文字。

6. 古近東領主約模式也重複出現於附庸對領主的重複讚美中。”誰誰愛戴領主誰誰“,這在聖經中也是如此,在後面講申命記時我們還會看到這個主題。西奈山主題因為用到了領主模式,代表了法律和熱愛的交織。條約概念對於聖經的敘述和了解以色列人對上帝的關係非常重要。整個以色列歷史,都是在這個傑出的現實的契約規範下進行的,以色列的命運取決與他們對契約的忠實程度。

7. 出埃及記以建立會幕做結束,最後一節寫到會幕建成耶和華進入會幕,這是好運來臨的信號。出埃及記25-40詳細寫了如何建會幕,在32節突然被以色列人因金牛犢而背棄信仰所打斷,上帝在摩西的勸說下同意不降禍給以色列人。摩西對亞倫和百姓發怒,砸碎法版。後面在民數記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百姓的一系列背叛發生在達到應許之地的路上。

8. 民數記描述了人們在荒野中的40年以及在放置約櫃的會幕旁安營紮寨。民數記中有很多法規和敘述材料,包含了百姓對上帝和摩西的背叛抱怨。在14中,上帝有一次發怒後再次被摩西安撫,上帝妥協說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外,沒有一個曾親眼見到出埃及的人能到達應許之地。所以以色列人在荒野中待了40年,直到第一代出埃及的人都死去,新一代人和耶和華到了應許之地建立了國家。

9. 民數記中值得關注的是摩西和上帝的關係,他們輪流對百姓失去信心,想要放棄他們,每次都是一方說服另一方再忍一忍,他們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好像生活中的夫妻照看調皮搗蛋的孩子一樣。摩西為先知塑造了一個良好的典範,他有雙重責任,面對上帝他為百姓請求憐憫,即使他們應被懲罰,面對百姓他斥責他們的背叛又安撫他們。在後面讀申命記時我們會著重分析摩西


舊約全書導論(耶魯公開課)第8講 出埃及記 摩西之約

米開朗琪羅 摩西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