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朱自清的《匆匆》、《背影》不知其意义,可到青年方知其意义,不知您是否深有体会?

明衡臣


小时候上学学的课文。

也就老师带着的分析分析句型。

划划词语。总结中心思想。背背课文。

稀里糊涂一学期就过去了。

你让个小学生理解20多岁—30岁写的情感文章。能理解到位那真是见鬼了。

阅历。经历。社会背景。情感都是需要生活沉淀的。

所以。随着成长我们才会懂得很多道理。变得成熟……稳重。

等到了作者的年纪就会深知作者的情感是何等的流露……

自己也会在文章中找到亲身经历过的共鸣……

只是作者更善于用文字的方式表达情感。

而我们又有心里说不出表达不出来的真实情感……

越到一定年龄越有深刻体会……



Amy祺然有话说


我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朱自清是我国五四以来比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


年少时学习选入语文课本的《匆匆》、《背影》,仅仅跟随老师的讲述来认知的,对其意义理解并不是很深刻,随着时间流逝,再次品读其作品,体会却要深得多了。


《匆匆》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可不是吗?成年之后,人生的方向越来越明晰的时候,想做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总是觉得时间非常不够用,恨不得自己多分出几双手来,为此我写过题为《千手观音》以表达心情,也写过《时光啊,慢些》以表述因为时间不够用的焦灼。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经历过,才知其滋味啊。


如果说《匆匆》是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那么《背影》则是提醒我们要注重亲情。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几次流泪,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可惜的是,我们设身处地时,并不觉得,正如我们当年学习《背影》这一课,引起共鸣的成分少之又少。


就拿我个人来说吧,当年在学校住校读书,正准备冲击中考,母亲为了让我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怕在食堂的饭食营养供不上,就常常在家里蒸包子,做饺子,炒红烧肉,单位到学校有六公里的山路,坐车不方便,就徒步到学校。而我往往是在放学回宿舍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母亲拎着饭包站在宿舍门口等着了,接过来摸到饭菜竟然是热的。而当时我就想也没想,母亲得走多快,才能保证饭菜是热的啊(当时还没有保温饭盒)。如今,每每想到这些,内心对母亲充满感激之情。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无论是《匆匆》还是《背影》,依旧是滋养我们的情感,思想最好的养分啊。应当“惜时如常”,“惜亲如常”啊。


王莉de语文时光


网上有句话,少年不懂李鸿章,待到懂时已中年。这个模板里面,李鸿章可以替代成任何你想表达的东西。

比如朱自清的这两篇文章。

实际上,人到中年之后,可能会对《背影》的感受更加深刻。

朱自清写《匆匆》的时候,不过是二十出头的青春少年,这可以从文章里面作者自我叹息八千多个日子溜走得到证明。

20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叹息时光飞逝,多少有一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真正对时间感触深刻,恐怕要从中年开始。

而《背影》这篇文章,就是中年朱自清写出的人生况味。

因为这个时候朱自清自己已经为人父母,对于人生多了很多体验。

尝遍酸甜苦辣,才知亲情可贵。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朱自清和父亲朱洪钧有好几年都不曾来往,几乎到了父子断交的边缘。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朱家这一本也很复杂。

朱洪钧在清朝的时候是一个小官僚,家里甚至还娶了姨太太。1917年朱自清考取清华大学,同年他的祖母去世,他回家奔丧,丧礼结束之后重返北京,父亲朱洪钧送儿子赶火车,这就是背影里面的故事背景。

1920年朱自清大学毕业回到扬州,1921年在扬州一家中学谋到教务主任的职务,这个时候朱洪钧已经三年没有谋到差事,脾气变得很差。父子之间难免会有矛盾。

最让朱自清无法忍受的是,因为学校校长和朱洪钧关系熟悉,每个月的工资居然直接被父亲朱洪钧给领走。

要知道朱自清这个时候已经成家立业,对于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学者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安排。

除此之外,朱洪钧的姨太太和朱自清的妻子关系也处的不好。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最后朱自清带着妻子愤怒的回到北方谋生。

1922年暑假期间朱自清携妻儿回扬州,希望缓和父子关系,没想到父亲余怒未消,连家门都没有让进,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做出让步,可是对这个“逆子”还是不理不睬。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接到了久未联系的父亲的书信,信中朱洪钧提到了身体不如以前,弥漫着伤感的味道。朱自清回忆起父亲多年来的遭遇,和当年火车站的送别,写出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背影》。

据说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出版之后,新书送到老父亲朱洪钧的手上,朱洪钧认真的看完儿子这篇文章,老泪纵横。

人生充满了磕磕绊绊,名人也不能免俗。无论是名人和凡人,都需要亲情的抚慰,毕竟,家和亲人,才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港湾,最柔软的牵挂。

您说,是吗?


我是铁锤文史,致力于创作有趣有益的文字。欢迎你的关注点赞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