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正888
其實美軍戰鬥機中座艙視野最好的就是F22和F16,而我國空軍中座艙視野最好的就是殲20和殲10C了。關於殲11系列和F15系列,可以說,殲11系列座艙的前向視野要優於F15,因為殲11系列戰機的機首稍微向下傾斜,而F15系列的是平直的,這也就導致殲11系列的後向視野不如F15了。
可以看得出來,殲10C戰鬥機的座艙視野是不如F16的,F16戰鬥機氣泡式整體風擋的視野絕對是三代機中最好的,其風擋外凸較大,彷彿一個氣泡去掉底下一部分。畢竟F16得設計初衷與F15不同,F15號稱沒有一磅的重量用於對地攻擊,而F16則號稱沒有一磅的重量用於空戰。在美國空軍中擔當扔炸彈任務的F16對座艙的視野自然就比較高了,只不過與美國空軍不同的是,F16戰鬥機在其他國家中主要擔負制空的任務。
而F22戰鬥機座艙的視野絕對是四代機中最好的,比殲20的還要好。F22的座艙蓋顯得異常高大,外凸較多,所以顯得飛行員的視野較好。或許是美系戰機的座艙位置設計的較高,以至於座艙蓋也要設計的大一些。而國產戰鬥機的座艙設計的較低,也就是說座艙蓋也沒有必要設計的較大。
其實座艙蓋設計的比較大時阻力也比較大,但座艙蓋產生的阻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對整體影響不大。
殲10戰鬥機的定位就是制空,只不過到殲10C時逐漸偏向了多用途,但是座艙蓋是沒有變化的。偏向制空型的戰機對座艙的視野要求並沒有那麼高,諸如F15,蘇27等等。
而殲20戰鬥機採用了一體化的座艙蓋,且座艙蓋向下傾斜一定的角度,和F22座艙蓋的下傾角差不多。畢竟殲20安裝有EODAS系統,可以通過該設備觀察到戰機周邊360°範圍內的景象,對座艙視野的要求也沒有那麼高。
其實在四代機中蘇57戰鬥機座艙的後向視野是最差的,完全被遮擋住了。但是前向視野比較開闊,要好於F22和殲20。
科技之重
先問問,回答問題的朋友們,誰開過這兩種飛機?誰看過這兩種飛機的視窗到底有多大?😿😓😓
秀羽2
淘金客說:這和戰鬥機的用途有一定關係,同時我國完全自主戰鬥機還沒幾年,也還有個學習過程。但最新型號的戰鬥機座艙視野已經相當不錯啦!歡迎來我的號裡看看,關於戰鬥機座艙有專門的文章。
戰機的用途
一般來說,戰鬥機對於“態勢感知能力”要求很高。而飛行員的視野就是態勢感知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自從二戰後期開始,戰鬥機普通採用了氣泡式座艙蓋,儘可能給飛行員以最好的視野,儘早能目視發現敵機,又能防止被敵機偷襲。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戰時的P-51“野馬”。而且很多雙座戰鬥機也採用了這種視野良好的座艙,如下圖是P-61戰鬥機的座艙,感受一下良好的視野!
但二戰後機載雷達開始出現,雷達信號需要在屏幕上看清。而空中陽光非常強烈,直接影響了屏幕的觀看效果!回想一下白天在家裡看電視,屏幕上的反光也很討厭吧?於是,首先是特別重視雷達的截擊戰鬥機上,率先開始縮小座艙視野,儘可能給雷達操作員一個良好的觀察屏幕的環境,如下圖是英國“海雌狐”戰鬥機,左側就是雷達操作員的座艙,幾乎完全沒有視野可言了吧。
而且氣泡形座艙蓋阻力也比較大。隨著雷達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戰鬥機對人眼視野的依賴也越來越小。許多二代機視野就都不是太好啦。
國產戰機的歷史原因
國產的一部分戰鬥機有自己的原型,比如殲11、15等戰機就源自著名的蘇-27系列。蘇-27這樣的重型戰鬥機在多數情況下依靠機載雷達作戰,座艙的設計沒那麼講究視野,因此我國的殲-11也受限於此,座艙視野只能算是一般。
殲-10戰鬥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戰鬥機,在三代機裡性能也是非常出色的。本來這種偏輕一些的中型戰鬥機很講究格鬥能力,因此對視野應該特別看重。但殲-10起步時,我們的防空能力還不算強,還需要殲-10有一定的截擊能力——殲-10早期型的可調進氣道就是為了高速截擊而準備的。因此減小阻力成為殲-10設計中很重要的內容,也只好犧牲一部分後方視野,相比F-16這樣從一開始就只為格鬥而生的戰鬥機要略差一些。
技術的進步
應該說F-22上的一體化無框氣泡座艙蓋技術還是非常先進的,視野良好,一體成型重量很輕,還有一定的隱身性能!曾經,注意是曾經讓我們廣大軍迷羨慕不已!如下圖。
近年來我們也攻克了這項技術,殲-20已經開始應用類似的座艇設計,效果非常好!雖然還有一條加強框,但已經離F-22不遠了。如下圖。
未來展望
未來戰鬥機的發展會是怎麼樣呢?淘金客大膽預測一下:一個方向是無人戰鬥機,根本不需要座艙蓋了。另一個方向是有人戰鬥機集成了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後,座艙蓋會變成超大的顯示屏,讓飛行員的態勢感知能力大大增強!如下圖。最後再次歡迎大家來我號裡坐坐,給予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