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舊史新說

東晉時期,王敦和王導堂兄弟二人輔佐司馬睿當上了皇帝:晉元帝。自此,外有王敦軍權在握,內有王導任朝中宰相。王家兄弟主宰著晉朝命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王導畫像

晉元帝寢食難安,就想削弱王敦軍權,讓所有權勢重新回到司馬家。王敦不滿司馬睿猜忌,於是帶兵造反,打著清君側名義。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王敦畫像

王敦也是魯莽,王氏家族百十號人都在健康(當時還叫建業)居住,就在晉元帝面前。他一造反,王氏族人焉能有活命?朝中王導得知堂兄造反嚇得立刻率領全家去皇宮外下跪請罪。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周顗(伯仁)畫像

周顗(字伯仁)和王導是好友,這天,他進宮朝見皇帝。在宮門口王導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拉住他,再三拜託求伯仁救全家性命。

周顗只是點點頭,並不承諾什麼,就走了。見到了皇帝,當即為王導一家求情,再三做保,王導和王敦並非一丘之貉,王導忠心耿耿絕無反叛之心。請求皇帝赦免王氏家族性命,晉元帝也聽進去了。兩個人又談起了如何破敵,擊敗叛軍,高興之餘不由得斟酒對酌,最後開懷暢飲。周顗本就有三日僕射之稱,這次不其然,又大醉!出宮門時,王導攔住問他結果如何,周顗哪裡聽得進去,還沉浸在和皇帝談天說地情境中,只聽他念叨著,誅叛賊,得金印,掛身上……王導一聽太驚失色!莫不是伯仁在皇帝面前說了什麼?不由得冷汗直冒。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晉元帝司馬睿畫像

周顗回到家中醒酒後回想起王導託付,忙又給晉元帝上書,言辭懇切,用己身家擔保王導絕無謀反之意。

王敦率軍一路勢如破竹攻打到健康,把他的反對者盡數清理乾淨。周顗是名士,王敦徵問王導,此人委以高官如何?王導不語。王敦知道二人素來交好,今不言不語定有蹊蹺。又問,此人斬之如何?王導仍舊靜默不言。於是王敦命人斬了周顗。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東晉時期都城

翌日,王導去朝堂,發現周顗上書皇帝奏本,卻是以身家性命擔保王導絕無謀逆之意!當下懊悔不迭,失聲痛哭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啊!將來泉下何能相見啊!

很多人對於伯仁之死有很多不同意見,有的認為王導無須自責,因為周伯仁並沒有告訴王導救他一事。所以當王敦問王導意見時,王導並未表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東晉時期城牆

還有的人認為周伯仁對王導態度冷漠,對於王導的懇求不予理睬,出來時還自言自語然後揚長而去。

我認為伯仁被殺確實不是王導一個人的責任。

1伯仁這個人確實存在著性格內向,不好與人溝通的原因。你說你給人家辦事兒,你光心裡知道,又不去告訴人家,人家知道你辦沒辦?讓人家知道你辦了,人家才知道領情,不辦人家肯定不領你情的。在生死攸關面前,信任很容易出現危機的,別說是知心的朋友,就連最親的親人還都不一定可靠。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東晉時期器皿

2有可能伯仁他有他的理由,內心中看重王導,事情就算不用說也會給他辦的!但是事情沒有百分之百塵埃落定時,是不能隨便說出去的,以求穩妥。

3有可能也是晉元帝說的,不讓他說出去,皇帝赦免王家的事,先嚇唬嚇唬他,繼續讓他在外面跪著。警示他。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王導見死不救還是周顗酒後誤事?

東晉時期男子裝束

可見,不管怎麼說,誤會之所以產生還要基於多溝通,多交流。話嘮開了,心結就打開了,才能愉快地玩耍。還有,有太多時候,即使你親眼所見,也未必是真的!

喝酒誤事的事情也不少見,輕者丟臉面,失錢財,重者喪性命。雖然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但是,適可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