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的讀後感

看完2009年拍的這部38集優秀經典歷史劇後,對我啟發頗深,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多指導和引領作用:

一、孟洛川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儒商傑出代表,始終貫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理念去踐行商業,最終成為一代大商。經商不僅利已,而且利他,一生經商重大舉措中,還體現出了一代儒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襟,為民族工業復興和“西學東漸”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孟洛川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優秀踐行者。他本來就是孔孟世家的後繼者,孟子又稱“亞聖”,他做為山東章丘縣舊軍孟矜恕堂第69代後人,對儒學有與生俱來的好感和親近。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並不是讀完一半“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而是我們通過研讀“論語”後,不能教條主義、生搬硬套去應用,就像電視劇中一品高官孟廣舉對商業的認識很迂腐和愚昧,而要活學活用、變通運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大道至簡是根本。不光在“術”的層面有所精進,還需有“道”的指引,因為“道”是根基、“道”是根本。“道”就像船舵,“術”就像船槳,離開船舵而重視船槳,會偏離方向的,一切都是無稽之談、無從談起。“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不僅適用於修身、從政、治國,同樣適用於商業。“瑞蚨祥”在孟洛川50多年的經營和管理中,把儒家的這些精髓始終貫穿滲透在生意場上,嚴以律己,嚴格要求企業管理者和員工,時常用家訓和商業學堂的形式灌輸、強化這一思想。

四、孟洛川一生的三大成就:第一,“瑞蚨祥”品牌的強化和發揚光大,大力推廣“洋涇土緯布”。當時慈禧太后的壽衣、袁世凱的皇帝服、梅蘭芳的服裝、達官貴族服裝都從“瑞蚨祥”定製的,“瑞蚨祥”一度引領著當時社會的服裝時尚。當然,新中國成立後的國旗也是“瑞蚨祥”製作的。第二、“貸沙放織”的發明,創立了近代紡織業一度蓬勃發展的局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類似於各類鄉村農村合作社的模式,給農民提供原材料,制定統一的標準、要求、規格讓農民去製造、生產,最後商家用特定的價格去回購的模式。當時這可是一個開創新河性的壯舉。第三、發售“鑲餉債券”,也就是替地方政府發債。由於國情和經商環境的不同,同時代的國外債券發行商——摩根,已然成為華爾街金融大財團,在世界金融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同時代鉅商孟洛川和胡雪巖的發家史和商業模式的比較。當時社會盛傳“南有胡雪巖,北有孟洛川”,胡雪巖比孟洛川早出生20多年,年齡上有斷層,時代環境不一樣,不等用一樣的標準去比較。

1、胡雪巖代表一代徽商,在杭州起家,也是白手起家,生意遍佈很多省份,最終活了65歲;

孟洛川是一代魯商,從章丘起家,生意輻射北京、天津、青島、煙臺、上海、濟南等地,但孟洛川是富貴人家出生,父輩前幾輩出了好幾個名人,母親是富商之女,姥爺和舅舅也是當地鉅商,孟洛川屬於“富二代”創業,把家族事業創新、發揚光大了。並且老天挺照顧他,一腔熱血終得施展,因為他長壽的活了88歲。

2、胡雪巖生意場面要比孟洛川大,最多時利用銀兩2000-3000萬兩週轉,但胡雪巖失敗也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內聖”不足,也就是“道”的引領和意識不夠,資金在金融和實業分佈中,金融佔比過大,最終在李鴻章和左宗棠朝堂政治相爭中,以左宗棠的敗北預示著胡雪巖商業帝國的煙消雲散;

而孟洛川的商業分佈中,始終以實業佔比居高,金融佔比其次,再加上沒有捲入慈禧太后時期的黨爭而倖免於難,最終生意越做越大。在他70多歲時,管理的企業本金有40多萬兩,而到80多歲時企業每年利潤就300多萬兩,遞增速度非常快。不過孟洛川晚年的時候,因為控制不了諸多代理人最終走向衰落。

3、胡雪巖和孟洛川在當時特定歷史環境中,要想做大、做強、安全,以及清朝末年“賣官鬻爵”很普遍,都選了做“紅頂子商人”——官商,亦官亦商,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給孟洛川給的官位高過一品大員。再加上官商所做的標地都很大,動輒都是幾十萬、幾百萬兩的生意,做為官商才能保護家族事業,才能做大、做強。

4、孟洛川和胡雪巖一樣,他和他的子侄結識了很多當時中國的權利人物。比如原來是山東巡撫,後來成為“中華帝國”的皇上袁世凱,還比如清政府諸多高官,以及當時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王佔元、靳雲鵬等風雲人物。一代大商孟洛川通過對這些叱吒風雲人物的結識,以及家族成員之間的聯姻,鞏固和擴大了“商業版圖”,真正實現了“內聖外王”。

六、孟洛川一生樂善好施,開辦學堂,抵制蠻夷,救濟窮人,救國濟民,幫到了很多中國人,他是真正意義上的儒商。何為儒商?儒商就是以儒者之仁心經商,不欺不詐不哄不騙,不取不義之財,不為不仁之事,富而好禮,兼濟天下。人無信不立,商無信不興,儒商必是重守誠信,心懷“達則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以濟世利民為己任。這些都是我們要從孟洛川身上學習的閃光點。

七、最後,《一代大商孟洛川》中用孟洛川和艾隆標兩人錯綜複雜、愛恨交錯的故事告訴我們:下棋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解決任何問題都想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博大精深的“中庸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