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一種原因是你給的自由過了火!

規則感創造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一種原因是你給的自由過了火!

看電影的路上兒子和我分享紅綠燈的歌謠,”紅綠燈,大眼睛,站在路口像衛兵。紅燈亮了等一等,綠燈亮了快快走!”

這是幼兒園老師教的過馬路要遵守的規則。

我突然特別想知道他怎麼看待遵守紅綠燈這個規則,對於他小腦袋瓜裡的任何看法我都特別的好奇。

兒子你覺得為什麼要遵守紅綠燈?”我假裝漫不經心的問。

“遵守紅綠燈,車和人就不會亂走,不會撞到一起啦!”兒子一邊走,一邊回答我,還不忘記他解讀問題時的標準動作,聳肩、攤開雙手。

“所以你覺得紅綠燈的作用是什麼?”我繼續問。

“當然是保護我們。”兒子一副著你都不知道的嫌棄表情看著我。

那遵守紅綠燈是為誰遵守?”我繼續發問。

“我們自己,這個你都不知道嗎?”兒子有些不耐煩了。

“哇,太棒了!謝謝你和我討論這個,我好有收穫啊!”我特別配合的做了一個恍然大悟的表情。

“媽媽,那你現在記住了吧?清楚了吧?”他看起來得意極了。

哈哈,我清楚了,更重要的是我確定他很清楚這個規則的意義,並且我也很多次注意到即使紅燈時一個車也沒有,他也不會過斑馬線;當有車闖紅燈時,即使綠燈了,他也不過,因為他很清晰自己的目的是保證安全,而非僵化的記著一個紅綠燈過馬路的規則。

規則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安全與自由。

提到規則,我們會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規家有家規”、“小孩子要有規矩”,這些都是闡述了從社會運行、人際交往角度為什麼要有規則,那麼,對孩子而言,規則除了既有上面的意義外,還有一層更加特殊的意義——為孩子提供安全感。

規則就像是圍牆,乍看像是將孩子限制在了一個區域,限制了所謂的自由,但實際上,從孩子身心成長髮育的角度來講,他需要根據心智發展水平來逐步擴大自己“自由的領土”。

沒有規則或是缺少規則的世界,就像是忽然把一個孩子放到一個看不到邊際的陌生荒原,你不知道這荒原有多大?荒原中有什麼危險?哪些事情是安全的那些事情是危險的?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會是什麼感覺?會不會惶恐不安?會不會緊張害怕?你會不會小心翼翼而又想盡辦法去想了解這個地方?想要去看到荒原的邊界在哪裡?

規則就是那些確定的事情、是地圖、是這陌生荒原的邊界。

當孩子看到邊界,看到“圍牆”,心裡會踏實、安全、放鬆,他才可以在這個領域中安心的做自己、瞭解自己、滿足自己、發展自己。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一種原因是你給的自由過了火!

規則的“圍牆”應隨著孩子的長大而不斷的往外擴,但不可以沒有!

規則的制定

如何制定規則呢?可以參考下面幾點:

1、 孩子知道規則的意義

不管是用討論、提問的方式,還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當孩子瞭解規則的意義,他就能夠更主動的遵守規則、更靈活的應用規則所帶來的保護,就像我兒子對於紅綠燈規則的理解。

2、家庭規則和孩子一起制定

很多家庭的規則執行的不好,或者是需要“鐵血手腕”壓制才能執行,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規則是由父母單方面制定,父母覺得不需要告訴孩子那麼多,我說什麼你做什麼就是了!這樣的規則往往會被陽奉陰違、或是成為家庭“戰爭”新的導火索。

這一點在我們家、很多學員的家裡都有明顯的體現。

最典型的就是看電視。

在我們制定看電視的規則時,我問過兒子1個重要的問題:“你覺得媽媽不同意你看這麼久的電視是因為什麼?”

“怕傷害我的眼睛。”兒子這一點很清楚。

“是的,傷眼睛,你漂亮的眼鏡會變得渾濁、看不清楚、然後需要戴眼鏡、做治療。除此以外,腦科學家發現,電視看久了孩子的大腦會變笨!”我實事求是的補充。

“同時,媽媽也理解你想看電視的心情,有時候電視真的很好看,所以爸爸媽媽不是不允許看電視,而是在不損害你眼鏡和大腦的安全線以內看,你覺得呢?”

“好的,雖然我不高興,但是我是小主人,我願意保護我的眼睛和大腦”兒子點點頭同意。

我可以特別自豪的說,兒子看電視99%的時候都能做到自律!約定時間到了,就自己關掉,因為他明白,這個規則的制定不是故意讓他不高興他或限制他什麼,而是去保護他。

為孩子制定規則,不是簡單粗暴的告訴孩子要怎麼做,而是他也能明白為什麼這樣做?

3、 跟進規則的執行

制定好了規則並不是就萬事大吉了,我們成人經常會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更何況孩子。

規則只是手段、方法而已,立規則的背後是教育、是保護、是尊重,是為了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或能力,而非嚴格的要求孩子遵守規則。

規則不是關注的重點,孩子才是!

所以當孩子不能遵守規則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責罵“他怎麼不遵守規則?”,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一個在學習成長的孩子,去關注是什麼阻礙了他遵守規則?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和引導?

一次,我在房間看書,兒子自己去看電視了,過了很久,我注意到客廳還有電視的聲音,看看時間,顯然兒子已經遠遠超過約定時間了。

我放下書,去了客廳,兒子看到我有些驚慌、不好意思,猛地站了起來。我笑了笑沒有責備他,只是提醒他說“時間到了!”(簡短的提醒)

他撲過來攔著我,“不許關,我還要看,媽媽,求求你讓我把這集看完好不好?”

我坐到他身邊摟過他,“電視很好看,捨不得關掉?”

兒子不說話,點了點頭。

“媽媽理解,媽媽小時候也會有忍不住的時候,所以有個特別難得的品質叫自律!那現在是你關還是媽媽來關?你來決定!”(用和善的態度溝通,堅定的執行約定)

“能不能再看一會兒,好無聊啊!”兒子拉著我的袖子撒嬌。

“你多看是因為無聊?”我感覺我找到了原因,特別興奮。(關心孩子)

“是啊!我自己玩了那麼久的玩具,你也不陪我玩,我一個人好無聊啊!”兒子抱怨。

“謝謝你告訴了媽媽,那麼,咱們一起想想,無聊的時候除了電視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引導兒子來一起解決新問題)

“看書、畫畫”

“還有嗎?”我繼續問

兒子繼續想,我很少給他建議,儘量引導他自己想出來,經過頭腦風暴和後期的篩選,最終確定了8個好辦法,我們找來了8張撲克牌,我負責剪裁白紙,兒子負責把那8個辦法畫成畫,我們一起合作,把畫好的畫貼在撲克牌的背面,完成後,我倆還現場模擬了好幾次。

兒子假裝看電視時間到了,憋著笑假裝不高興的說:“唉!好無聊啊!不能看電視,讓我抽長卡片看看我能做什麼?”

看得出來,他對於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滿意極了!

當孩子意識到他不能執行約定時,他的內心一定比我們還沮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言出必行。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不是故意不遵守約定的,只是遇到了困難,在遵守規則這條路上、我們是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冷冰冰的監督者。

在提倡自由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給孩子適合的、清晰的、民主的規則,不失為了讓他乖,而是為了讓他內心安穩;不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是為了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合作者;不是為了讓他循規蹈矩,而是讓他清楚什麼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規則是為了成就孩子,而不是束縛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