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結構”齊推進 逆週期調節力度會更大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4月15日召開的會議,傳遞出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的政策信號。

對於當前經濟金融形勢,會議判斷,國內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復工復產穩步推進,經濟活力逐步提升。國際上金融市場震盪回穩,經濟走勢受疫情衝擊十分明顯。

根據IMF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3%。而相比較而言,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高峰的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僅跌至-0.1%。也就是說,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力度將遠超國際金融危機時期。

因此,對於現階段風險特徵,會議明確指出,目前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

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認為,國內經濟承受的外部壓力已經超過內部壓力,全球經濟萎縮對國內經濟必將造成較大沖擊,一方面對出口帶來直接影響,另一方面對出口相關產業生產投資造成間接影響。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預計,未來的外部風險主要來源於三個層次:一是海外疫情的輸入風險;二是全球貿易放緩、供應鏈受阻的供求雙弱風險;三是全球經濟長期低迷導致保護主義、地緣博弈的漲潮。

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將如何發力?會議釋放出明確的信號——關鍵在於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把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年初至今的全球政策實踐表明,面對疫情引致的綜合性衝擊,單一的政策工具力有不逮,全面的政策搭配才能收穫實效。”程實稱。

從政策角度,李建軍建議,貨幣政策要保障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量足價低,滿足資金可得性要求,主要手段應該以數量工具為主,在確保企業經營資金到位的基礎上,引導利率下行,滿足企業長期投資需要。同時,貨幣政策仍然要通過定向降準等措施,向中小銀行和中小企業傾斜。財政政策則主要發揮結構和補足需求的功能,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支持,包括進一步減費降稅和財政補貼,同時擴大財政投資支出,拉動社會整體投資水平刺激投資需求。“應考慮在大型耐用品,比如汽車和家電等產品推出進一步的刺激消費政策,帶動社會消費上升,利用消費端拉動社會投資需求,用內需的擴充對沖外需的壓力。”李建軍建議。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當前要加強財稅、金融、就業等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通過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發行特別國債等措施,加大對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領域的公共支出,進一步降低稅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財政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穩健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在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加大對製造業、基礎設施、新基建、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釋放LPR改革潛力,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在就業方面,搭建就業信息發佈平臺,在激勵穩崗獎勵、培訓補貼等政策的基礎上,推動返鄉創業、“共享員工”等新型就業模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