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閩臺習俗淵源流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一種習俗,從泉州漂洋過海傳播到寶島臺灣,那就是——“送王船”。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富美宮外景


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頭之一,是連接內地與出海貨貿集散的重地。

來到泉州市鯉城區南門水巷末端,一座二進閩南式清代建築赫然眼前,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宮內主祀西漢儒臣蕭望之,人稱“蕭王爺”,配祀文武尊王張巡、許遠和二十四司,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也就是“天下王爺的總廟”,分靈遍及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多達2000餘處。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富美宮蕭太傅照片掃描圖(舊)


明代中後期,泉州瘟疫肆虐,人們為抗禦災禍、擺脫困境,紛紛建立小祠,供奉保護神,舉行歲時祭典,祈求神靈保境安民。

在沿江沿海地帶所設的小祠,更多奉祀“王爺”,認為王爺有賞善罰惡,司瘟驅疫,降災賜福的職能。因此,泉州民間的王爺信仰非常虔誠。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清末富美宮環境示意圖(來源:富美宮宮志)


而兩岸的共同民間信仰——送王船,又是從何而來呢?

古代泉州海外貿易的繁榮促進了富美渡頭的發展,而富美宮憑藉這一優勢,成為王爺信仰的中心,而在祭祀王爺中有送王船的民俗。這起源於宋元時期放小舟、綵船的習俗。

據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專家劉伯孳介紹,富美宮用一種比較特別的習俗來驅瘟疫,他們採用送王船的方式來送瘟神。

王船在早期是用紙札的,就是用竹片和紙相結合做成船,船上放置具有象徵性的紙紮生活用品、生活用具、小人、動物,在水邊舉行儀式以後就把紙紮王船送走。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1903年富美宮送出的王船


“送王船”是富美宮所有祭祀中最為隆重的儀式,也是王爺信仰對外傳播的一大形式。

人們把放王船的時間定在每年農曆5月,因為農曆5月是雨季,空氣潮溼,是瘟疫常發的季節。

起初,“送王船”是用竹篾和色紙糊成紙船而祭祀後焚化;有的地方雖用小木船,但體型小,祭祀後放進江河流入大海,一遇到風浪就淹沒得無影無蹤,而富美宮的“送王船”習俗規模卻越做越大,使用能夠承載二、三百擔重的大型木船,並且裝飾得十分華麗、威嚴大方,送入海中漂至臺灣,往往能夠完好保存。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1925年富美宮送出的王船


關於“送王船”習俗的記載,最早見於清乾隆《泉州府志》,說明至少在乾隆年間,泉州就開始有送木質王爺帆船的習俗。

這種王船和當時的海船一樣,獅頭燕尾,放置活羊、活雞、水果、美酒、香等祭品,還有柴米油鹽、鼎、刀、砧板、碗、碟等生活日常用品;船上還附有給王爺的文書一封,以及令牌、劍、戈、盾牌等儀式用具。一切準備就緒,當地人會選好良辰吉時,在碼頭舉行隆重的儀式,將王船送入海中。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2019年新制的富美宮王船


歷史上,富美宮送出的王船有近百艘,與眾不同的是,富美宮建造的王船體型大,十分堅固,經得起風吹浪打,王船漂洋過海來到寶島臺灣,被當地漁民發現,便會將船上的王爺請回家供奉,並在發現王船的海邊建宮立廟。

在臺灣,富美宮有2000多家的分靈,王爺信仰遍佈北、中、南地區。

不得不感嘆,富美宮當時經濟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造價不低且能漂洋過海的“真船”,無不訴說著這座“王爺總廟”的往日榮光,同時,也體現了泉州富美古渡口與臺灣熱絡的商貿往來。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福建涉臺文物】泉郡富美宮:“送王船”習俗 見證閩臺信仰歷史淵源

2019年在泉州舉行的兩岸送王船巡境活動


如今,滿載著希望漂洋過海的“王船”已然成為厚厚史書中的一頁,而兩岸信眾自發舉行的“送王船”巡境祭典活動卻仍在進行;閩臺民間的交往,因為共同的信仰而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文:謝映珊 特此鳴謝文字資料及圖片提供者: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工作人員楊詩琪 編輯:韶風 陳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