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险峰渡槽游记

【散文】险峰渡槽游记

朗读险峰渡槽

在白土镇工作三年,每一次的出城进村都与险峰渡槽擦肩而过。我竟是这样的不细心,都没有好好的看上它一眼。磁县旅发大会的临近让我有了说不出的“愧疚”感,我决定一个人去登一次险峰渡槽,以慰我这个“山区人”久违的心愿。

站在亚洲最大的单跨石拱渡槽——险峰渡槽下,感觉到自已的渺小不是油然而生的那种,而是实实在在的小。用凌空飞跃,势不可挡的劲头来形容险峰渡槽一点都不过分。它横空出世在高家脑和跑马山之间,更像人间的一道彩虹,福佑大地,润泽苍生。

山脚下,很多工人热火朝天地奋战在工地上,为迎接邯郸第五届旅发大会,这里正在建设险峰渡槽主题公园。主题公园将开发打造成为集艰苦奋斗精神传承、休闲旅游观光、山体攀岩、驿站休息等为一体的风景区。俱时这里的险峰渡槽将伴着锦绣山河一展新的容颜。

我准备登山。不知何故登上渡槽的台阶被人挡了起来,我只好沿着一条不是路的“路”向上爬行。松散的小石子还是让我有些担惊受怕,它们时不时地在我的脚底顽皮一下,我的身子就晃动一下,“险”中带来了不少的乐趣。爬上山,来到渡槽旁,清澈的漳河水顺着渠道缓缓地流淌,犹如一曲心怡的音乐,听得我如痴如醉,刚才在渡槽下面的那种“渺小”感顿然无存,我仿佛融进了山水之间,融进了不巧的创举之中。

六十年代,邯郸西南部山区严重缺水,大山里的村民完全靠天吃饭。有雨才能种粮食,有雨才有庄稼收。面对山区人民的困境, 当时邯郸地委、专员公署的领导们为解决山区严重缺水状况,组织有关人员对“引漳”的可行性,进行了11个月的勘测,并于1966年制订了《邯郸地区跃峰渠总体规划》。

时光又过去了八年,跃峰渠终于在1974年得以兴建。在无路、无水、无电、没有挖掘机、吊车等重型机械的情况下,太行山的数万民工心系祖国,战天斗地,沿途斩断28座山峰、跨跃74条山沟,建渡槽、隧洞、涵洞、桥闸等较大建筑物178座,纯手工打造出“人造天河”—跃峰渠。

险峰渡槽是跃峰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磁县城西30公里的张二庄村东南高家脑和跑马山之间。槽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设有人行道。整个工程共动用26780块石料,标工31.47万人,历经11个月,于1976年9月26日建成。当时在机械材料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参加会战的民工们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用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头砌拱代替混凝土,所需98种规格5000多方料石在8个月内就备齐了。在不畏辛苦,任劳任怨的建设大军中,他们喊出了朴实、凝聚、充满力量的口号 “一颗红心,两只手,有山有土有石头,土法上马建渡槽,不等不靠不伸手 ”。

凝望险峰渡槽,我心里的一组组数字越发地有份量。渡槽身上的26780块石料,用标工31.47万人。渡槽全长210米,高32.3米,单孔跨度106米,拱券脊高6.5米,拱圈厚2米,用4层细料石砌成,大拱圈两侧有跨径10米的腹拱3个,大拱圈上部有跨径5米的腹拱12个……

为了渡槽的精准,为了抵御风雨冲刷、地形变动、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冲击等自然危害,参加建设的能工巧匠们严格工程质量,精细精工,建在渡槽上的料石每一块都达到了“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的工程质量要求,他们把每一块料石都有定位、有标号、有档案,料石锻成后往哪放、运的时候往哪摆、砌的时候往哪砌,都是事先算定、印制成表、人手一册、不差分厘。正是有了勤劳勇敢的太行山人,才有了险峰渡槽经历四十余年的巍然不动。

我走下险峰渡槽,感动感叹的心情难以言表。这座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它不仅仅是一座水利枢纽工程,更是中国人勇敢智慧的体现,是勤劳无畏的太行山人用血汗铸就的人间彩虹,也是我们青年干部励志的纪念牌。

“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渡槽精神,将激励我们披坚执锐、一往无前,为助推旅发大会、为山区振兴、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挥洒出浓墨重彩的青春华章!

【散文】险峰渡槽游记

董晓明,现任磁县白土镇纪委书记,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朗诵协会会员,曾多次在省、市、县演讲比赛中获奖。

图文作者 董晓明 来源 邯郸文联 责编发布 常小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