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民间习俗:歇 夏

歇 夏

歇夏,顾名思义,收完小麦插下秧后有一段农闲,里下河农村有个习俗,订过亲的农村小伙子会趁这个时候到准丈母娘家歇夏,借此消除三夏大忙以来的疲劳也趁机与未婚妻联络联络感情。穿一件新“的确良”白褂子是当时家境较好人家子女才有的奢侈品,在当时是最时髦的打扮,袖口处挽上二道折,手腕处搭块毛巾,手里拎着个大落子(兴化方言中指大竹篮),里面放上三斤“烂面”,两盒茶食,一块红方巾,客气的人家会扯上一块花布料子给未过门的儿媳做汗衫子。趁着下午三四点钟日头不是最毒的时候赶到女方家,这边厢人刚到庄应面(庄前面的意思),有好事者已将阿祥伙家的毛脚女婿上门的消息传过来,一路上均是乡亲们友好的问候声,时不时的有人啧啧称赞几句,“这个女婿不丑,蛮精神的,穿的也刷刮”,毛脚女婿在众人的品头论足之下红着脸低着头快速通过丈母娘家狭长的夹巷,总算到家了。


兴化民间习俗:歇 夏


“新女婿一到,丈母娘上灶”,还未等新女婿坐稳,急耍的丈母娘已将一碗晶莹剔透的晚茶“蛋碧子”端上来了,大洋砵子里盛着五个硕大的荷包蛋,碗中的红糖随着水的温度慢慢的融化着,看一眼就会让人直流口水,七十年代中期,还是计划经济的时候,红糖供应上计划,一个鸡蛋可以置换一把韭菜,就是一家人中午的下饭菜,可想而知,五个鸡蛋就是一个星期的伙食开支,但女婿毕竟是堂前的贵客,丈母娘心里明镜似的,该舍得的时候是不能吝啬的,何况又是中意的女婿,以后女儿要到人家过日子呢。这里吃蛋也有讲究,要么吃一个,要么吃四个,断断不能吃两留三或吃三留两,否则会被看成“呆”女婿的,为什么不能吃两,上年纪人说“吃本身呢”,当时不明就里,等自己做过女婿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兴化民间习俗:歇 夏


吃过晚茶,是新女婿拿表现的时候,在家时母亲已经照应过,到丈母娘家要有眼头见识,不要痴不若猴的象呆。先看看家中的地面干不干净,哪怕再干净也要装出样子拿个扫帚扫扫,要不就到厨房望咯子,好,水缸见底了,机会来了,拎个水湸子直奔河码头子,这个时候也是河码头子最热闹的时辰,洗澡的、洗菜的、洗衣服的,拎水的,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只见毛脚女婿只手一只水桶,张开双臂弯下腰用桶地在水面上漾了一圈荡去水面上的浮物,按下木桶,用力一提两桶清水轻松在手,旁边的叔子大爷会及时的奉承几句,“阿祥伙咯女婿有暇(兴化方言有本事),做活计蛮勤力的”阿祥伙撑了一船麦草刚要靠岸,听了左邻右舍叔子大爷的赞美声忙接上话茬谦虚的说:“一般般,一般般”,其实布满皱纹的榆树皮脸早已乐开了花。


兴化民间习俗:歇 夏


做新女婿还有一怕,就是次日的早饭,小时候丁丁儿大的时候看见新女婿上门的就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树顺口溜,“新女婿上门,薄粥三盆,咸菜一把,不吃就打”,乖乖隆地咚,三大盆薄粥呢,还不把人撑死,想想就害怕。其实不然,天一放亮,阿祥伙咯婆娘就拿出“陀萝子”到堂屋心东北角泥瓮子里量出二升自留地里刚打下的小麦到街上的磨坊换来了水面,待新女婿洗漱好,一洋砵子热气腾腾的面条就上了桌,一大块脂油搁在面上很快融化着,扑鼻的香,拿出筷子来拌匀面条时,碗底还卧藏着三只荷包蛋呢,做新女婿真好。


兴化民间习俗:歇 夏


玩了个把星期,家里托人捎信来,催促儿子回家,田里有活计要做呢,做活计是假,怕在亲家咯时间长开支大怪过意不去,女方也半挽留半惋惜的同新女婿收拾回程东西,带去的大落子除了女方家回的一包茶食外还会多上两双做工精细的布鞋,这正好是女方向男方家展示女儿手工针线活巧的象征,现在的女孩已然不会做布鞋了,纵然也就体会不到那个时代的女性把自己对未来丈夫全部的爱一针一线的纳入鞋底,缝进心里的感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